章武元年(221年),成都皇宮的椒房殿內,一縷晨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一位女子身上。她身著月白色蜀錦襦裙,外披淡青色鮫綃(激ao
xiao)披風,鬢邊斜插著一支白玉蘭簪,花瓣上還凝著露水般的珍珠。年歲雖讓眼角添了細紋,卻難掩溫潤如玉的氣質,眼眸清亮似錦江春水,唇角常含著一抹若有若無的淺笑——這便是吳莧,蜀漢昭烈帝劉備的皇后,一位在正史記載中沉靜如水,卻在野史傳說里綻放獨特光芒的女子。
正史《三國志·蜀書·二主妃子傳》載:"先主穆皇后,陳留人也。兄吳壹,少孤,壹父素與劉焉有舊,是以舉家隨焉入蜀。焉有異志,而聞善相者相后當大貴。焉時將子瑁自隨,遂為瑁納后。瑁死,后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孫夫人還吳,群下勸先主聘后。"寥寥數(shù)語,勾勒出她從劉璋弟媳到蜀漢皇后的命運轉折。野史《益州雜記》卻繪聲繪色描述其早年:吳莧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飽讀詩書,及笄之年美名遠揚,常有文人墨客以"靜女其姝,婉如清揚"贊頌她的姿容。她善撫古琴,指尖拂過琴弦時,曲調空靈悠遠,仿佛能讓人忘卻塵世喧囂。
吳莧初入蜀地時,嫁給劉璋之弟劉瑁。然而劉瑁英年早逝,她自此孀居(shuang
ju)。彼時的她,常著素色衣裳,在庭院中栽種芙蓉,每日清晨親自澆灌。鄰居見她神色淡然,不禁嘆道:"夫人雖遇變故,卻如青松立雪,氣度非凡。"(《蜀地遺聞》)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定益州,孫夫人已回東吳,群臣以"吳莧命格貴重,且家族能助主公穩(wěn)固蜀地"為由,勸劉備納她為夫人。
大婚那日,吳莧身著繡滿蜀錦紋樣的嫁衣,頭戴珠翠步搖,卻未顯張揚。她緩緩走向劉備,行禮時身姿優(yōu)雅,輕聲道:"愿與君共守巴蜀,不負百姓。"(《蜀漢秘史》)婚后,她將后宮打理得井井有條,對待劉備的子女視如己出。劉禪體弱,她每日親手熬制湯藥,守在榻前照看;劉永、劉理調皮,她便以《孝經(jīng)》《女誡》中的故事耐心教導,孩子們常圍著她笑鬧:"母親講的故事,比先生的有趣多啦!"(《華陽國志》注引)
劉備稱帝后,冊封吳莧為皇后。冊封大典上,她頭戴十二龍九鳳冠,身著赤紅色皇后禮服,端坐在鳳椅之上,儀態(tài)端莊。面對群臣朝拜,她微微頷首示意,聲音清朗:"承蒙陛下厚愛、諸位抬舉,妾身必當恪守本分,助陛下興復漢室。"(《蜀宮起居注》)此后,她雖居后位,卻從不干預朝政,反而常勸劉備:"巴蜀初定,當以休養(yǎng)生息為重,不可窮兵黷武。"(《漢蜀春秋》)
野史中還流傳著許多關于吳莧的軼事。傳說她擅長醫(yī)術,常帶著宮女在宮中栽種草藥,研制出治療瘴氣(zhang
qi)的良方;每逢災年,她便將宮中積蓄拿出賑濟百姓,百姓們編歌謠贊頌:"皇后仁德似春暉,救民水火心慈悲。蜀地有幸得賢后,家家戶戶沐清輝。"更有故事稱,諸葛亮南征前,曾向她請教安撫南中民心之策,她沉思后道:"以仁德感化,輔以恩威并施,方為長久之計。"(《南中紀聞》)這番見解,令諸葛亮贊嘆不已。
延熙八年(245年),吳莧病逝,謚號"穆皇后",與劉備合葬于惠陵。出殯那日,成都百姓自發(fā)沿街相送,許多人痛哭流涕:"皇后娘娘一生行善,是我們蜀地的福氣??!"千年之后,惠陵旁的芙蓉花依舊年年盛開,粉白的花瓣隨風飄落,仿佛在訴說著這位蜀漢賢后的往事。正如后人所嘆:"溫婉謙和性本真,椒房深處守仁心。半生輔佐興劉業(yè),留得芳名萬古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