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望著宮內(nèi),想到與貴妃的恩愛歲月,不禁老淚縱橫。但此時刀架在脖子上,容不得他猶豫。他轉(zhuǎn)過身,對高力士說:“就依將士們吧……”說罷,踉蹌著走進內(nèi)室,癱倒在榻上。
高力士含淚走進貴妃的房間,只見貴妃已是淚流滿面,顫聲問道:“陛下如何處置妾身?”高力士哽咽道:“貴妃娘娘,事已至此,望娘娘保重……”說罷,奉上三尺白綾。貴妃望著窗外,遙想當(dāng)年長生殿的盟誓,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不禁悲從中來,泣不成聲。她對著皇宮的方向拜了三拜,然后走進佛堂,自縊于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
貴妃死后,將士們才解圍散去。玄宗命人將貴妃草草安葬,然后繼續(xù)西行。一路之上,玄宗觸景生情,見月傷心,聞鈴腸斷。行至斜谷口,恰逢霖雨連綿,棧道上的鈴聲與雨聲交織,玄宗想起貴妃,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
后來,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至德二載(公元757年),郭子儀率軍收復(fù)長安,玄宗才得以返回京城?;氐介L安后,玄宗住在興慶宮,每日里對著貴妃的畫像唉聲嘆氣,茶飯不思。他命人將貴妃的墳?zāi)惯w回長安,開棺一看,卻見肌膚已腐,唯有胸前的香囊尚在。玄宗捧著香囊,淚如雨下,命畫工將貴妃的容貌畫在殿壁上,每日對畫傾訴。
就這樣過了幾年,玄宗對貴妃的思念有增無減。他聽說有個叫楊通幽的方士,能上天入地,尋找魂魄,便命他去尋訪貴妃的蹤跡。這楊通幽先是上了九天,遍尋月宮不見;又下了黃泉,查遍地府也無。最后,他想起海外有仙山,便駕著祥云,四處尋覓,終于在東海之上,找到了一座名為“蓬萊”的仙山。
仙山之上,有一座“玉妃太真院”,院內(nèi)有一仙子,正是楊貴妃的魂魄。她聽說玄宗派來使者,急忙整理仙裝,走出殿來。但見她:
頭戴紫金鳳冠,身披云霞羽衣。面如秋水映明月,目似春山含曉煙。雖無人間富貴妝,卻有天上神仙態(tài)。
貴妃見到玄宗的畫像和信物,淚如雨下,問道:“陛下可還安康?”又取出金釵一股,鈿盒一半,讓使者帶回,道:“為我謝陛下,愿世世為夫婦?!闭f罷,又想起長生殿的誓言,遂吟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p>
使者回到長安,將信物和貴妃的話告訴玄宗。玄宗聽后,更是悲痛欲絕,從此一病不起。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玄宗在孤獨與思念中駕崩,享年七十八歲。
列位,這李楊的悲劇,感動了無數(shù)后人。到了中唐時期,大詩人白居易有感于此,遂作《長恨歌》,將這段愛情悲劇寫得蕩氣回腸。詩中既有“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的盛唐氣象,也有“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的凄慘場景,更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千古遺憾。
白居易寫這首詩時,距離安史之亂已過去五十多年,但人們對這段歷史的感慨卻從未停止。有人說,這是紅顏禍水的例證;有人說,這是帝王愛情的悲歌;還有人說,這是盛唐由盛轉(zhuǎn)衰的縮影。其實,楊貴妃不過是個被命運捉弄的女子,她的美貌既是福,也是禍。而玄宗皇帝,前半生是勵精圖治的明君,后半生卻成了耽于享樂的昏君,最終落得個國破家亡、愛人慘死的下場,怎不令人唏噓?
這《長恨歌》一傳出來,便風(fēng)靡天下,人人爭相傳誦。后來,陳鴻又作《長恨歌傳》,將故事詳細(xì)記載下來,使得這段悲劇更加深入人心。直到今天,人們來到馬嵬坡,來到華清宮,依然能感受到那段歷史的余溫,聽到那首悲歌的回響。
列位看官,這正是:
開元盛世轉(zhuǎn)頭空,天寶繁華一夢中。
唯有長生殿里月,至今猶照馬嵬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