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年春天,濠州(háo
zhou,今安徽鳳陽)城外的皇覺寺,一個年輕和尚正對著銅鏡發(fā)愁。鏡子里的人,下巴尖尖,額頭突出,臉頰凹陷,典型的"鞋拔子臉"——這就是朱元璋,那年他二十五歲,剛從饑荒和瘟疫里撿回一條命。
皇覺寺早就沒糧了,和尚們要么餓死,要么跑了。朱元璋揣著一個破碗,打算去投靠紅巾軍。他不知道,自己這一去,不僅要掀翻元朝的桌子,還要在歷史的菜譜上,端出一道名叫"大明"的硬菜。
朱元璋的出身,能慘到讓賣慘的哭暈在廁所。
他爹是佃農(nóng)(租地種的農(nóng)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最后餓死在1344年的大饑荒里。朱元璋眼睜睜看著爹娘、大哥相繼斷氣,連塊埋人的地都沒有,還是鄰居給了片荒地,才草草下葬。為了活命,他去皇覺寺當和尚,其實就是混口飯吃,敲鐘、掃地、挑水,啥臟活累活都干,還得看老和尚的臉色。
寺廟解散后,朱元璋討了三年飯。從濠州到固始,從信陽到亳州,他見過餓殍遍野,見過官兵搶掠,見過老百姓在紅巾軍的旗幟下喊著"明王出世"。這些經(jīng)歷像刻刀,把"狠"字刻進了他的骨頭里。
1352年,他收到兒時伙伴湯和的信:"我在濠州紅巾軍里當千戶,你來投奔我吧。"朱元璋猶豫了三天——怕被官府抓去砍頭。最后他扔了個銅錢(其實是算卦),卦象說"去則吉",這才揣著信,連夜跑到濠州城下。
守城的紅巾軍把他當成奸細,差點一刀砍了。幸好郭子興(紅巾軍濠州首領)路過,見這和尚雖然面黃肌瘦,但眼睛里有股狠勁,就留他當了個步兵。
朱元璋打仗不怕死,每次都沖在最前面,繳獲的戰(zhàn)利品全上交,得了賞賜就分給弟兄。郭子興越看越喜歡,不僅提拔他當親兵隊長,還把養(yǎng)女馬氏(后來的馬皇后)嫁給了他。
從此,和尚朱重八(朱元璋原名),成了"朱公子",在紅巾軍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隊伍。
濠州城里不太平。紅巾軍的五個首領(號稱"五帥")整天窩里斗,你拆我的臺,我捅你的刀子。朱元璋看在眼里,心里嘀咕:"這群人成不了大事。"
1353年,他向郭子興請命:"我回濠州老家招兵。"郭子興準了。結果他一呼百應,小時候一起放牛的徐達、周德興,鄰村的郭英、郭興,全來投奔他,一下子招了七百多人。這就是朱元璋的"創(chuàng)業(yè)初始團隊",后來多半成了開國功臣。
但朱元璋沒把這七百多人留給郭子興,自己帶著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往南去了滁州(chu
zhou,今安徽滁州)。他知道,跟著別人混沒前途,得自己拉隊伍。
滁州之戰(zhàn),朱元璋秀了把操作。他沒硬拼,而是派徐達去詐降,騙守將出城,然后設下埋伏,一仗就拿下了滁州。進城后,他貼出告示:"不許搶老百姓東西,違者斬!"老百姓一看,這支部隊跟別的紅巾軍不一樣,紛紛送糧送菜。
更絕的是他收編降兵的手段。有次收了三千降兵,朱元璋晚上讓他們當值巡邏,自己帶著親兵在帳篷里睡覺,壓根不設防。降兵們感動壞了:"朱將軍這么信我們,咱得玩命報答!"
幾年工夫,朱元璋的隊伍從二十四人變成了三萬人,還網(wǎng)羅了李善長(謀士)、馮國用(將領)這樣的人才。李善長跟他說:"劉邦當年在沛縣起兵,知人善任,不殺百姓,五年就成帝業(yè)。您學他準沒錯。"朱元璋聽進去了,從此把"不嗜殺不好殺人)"當作戰(zhàn)場信條。
1355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成了濠州紅巾軍的老大。他盯著地圖,目光落在了集慶(今江蘇南京)。
集慶這地方,太適合當根據(jù)地了:背靠紫金山,前有秦淮河,長江從旁邊流過,易守難攻。更重要的是,這里是江南富庶之地,有糧有錢,不像北方那么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