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

            黑巖小說

            黑巖小說>我國野史 > 第79章 鄭成功廈門抗清(第1頁)

            第79章 鄭成功廈門抗清(第1頁)

            順治十二年(1655年)深秋,廈門鼓浪嶼,鄭成功站在日光巖上,望著港灣里正在檢修的戰(zhàn)船,手里的望遠鏡(當時稱“千里鏡”)鏡片映出他棱角分明的臉。三天前,清廷派來了新的招降使,帶著“靖海將軍”的印信和一箱黃金,條件是“剃發(fā)登岸,永鎮(zhèn)泉州”。

            “黃金留著給清使當棺材本吧?!编嵆晒Π淹h鏡往腰間一掛,轉(zhuǎn)身對身后的陳永華(就是《鹿鼎記》里陳近南的原型)說,“通知各營,明日卯時(早晨五點至七點)操練,用新造的‘龍熕(gong,重型火炮)’試射,讓對面的清軍聽聽動靜?!?/p>

            此時的廈門,早已不是普通的海島。自從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從族叔鄭彩手里奪回這座島嶼,這里就成了南明在東南沿海的最后堡壘。港灣里停泊著三百多艘戰(zhàn)船,最大的“中軍船”能載三百士兵,甲板上的大炮能打到十里外;岸上的演武場里,士兵們正在練習“鐵人陣”——這些頭戴鐵盔、身披鐵甲的精銳,能頂著箭雨沖鋒,是鄭成功的殺手锏。

            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叱咤風云的“國姓爺”,心里有多糾結(jié)。他的父親鄭芝龍是明末最大的海盜集團頭目,后來降清被軟禁;母親田川松是日本人,在泉州城破時自殺身亡。崇禎賜他“朱”姓(故稱“國姓爺”),隆武帝封他“忠孝伯”,可他既不能“忠”于降清的父親,又沒能“孝”于殉難的母親。每次站在母親的衣冠冢前,他都會摸著腰間的佩劍自語:“娘,兒子一定把韃子趕出中原?!?/p>

            順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清軍的“圍剿”來了。靖南王耿繼茂和福建總督李率泰率領(lǐng)兩萬水陸大軍,聲稱“踏平廈門”。清軍的戰(zhàn)船黑壓壓地從泉州灣殺來,打頭的是幾十艘裝著“大將軍炮”的巨艦。

            鄭成功站在旗艦“金龍船”的指揮臺上,手里的令旗一揮:“放漂!”只見港灣里突然浮起無數(shù)捆干柴,上面澆了桐油,被火點燃后,順著潮水往清軍船隊漂去。清軍的戰(zhàn)船擠在一起,躲閃不及,頓時燃成一片火海,慘叫聲和爆炸聲混在一起,連海風都帶著焦糊味。

            “第一隊,出擊!”鄭成功的令旗指向清軍左翼。幾十艘小型“快船”像箭一樣沖了出去,這些船只有丈余長,卻跑得飛快,船上的士兵頂著盾牌,靠近清軍戰(zhàn)船就往上面扔火罐、射火箭。有艘快船甚至直接撞上清軍的指揮艦,士兵們跳上去砍斷了桅桿,嚇得耿繼茂換乘小船才保住性命。

            這場海戰(zhàn)從清晨打到黃昏,清軍損失了七十多艘戰(zhàn)船,死傷過半,只能狼狽退回泉州。鄭成功站在甲板上,望著夕陽下的海面,卻沒有絲毫笑意——他知道,這只是開始。清廷不會善罷甘休,而廈門的糧食和彈藥,已經(jīng)不多了。

            為了支撐抗清,鄭成功把廈門變成了“海上貿(mào)易站”。他派船隊去日本、暹羅(今泰國)、越南做生意,用瓷器、絲綢換回硫磺、鐵器和糧食。鼓浪嶼的碼頭每天都停滿了各國商船,有戴斗笠的日本商人,有纏頭巾的波斯商人,甚至還有金發(fā)碧眼的荷蘭人——這些人一邊跟鄭成功做生意,一邊偷偷向清廷通報消息,鄭成功心里清楚,卻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能換到貨,讓他們說去?!?/p>

            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頒布“遷海令”,規(guī)定“寸板不許下?!?,沿海百姓全部內(nèi)遷三十里,敢有留在海邊的,格殺勿論。這招釜底抽薪差點斷了鄭成功的活路——漁民被趕走,沒人提供魚獲;商人不敢來,貿(mào)易中斷;連島上的水井都開始干涸,因為海水倒灌了。

            有天夜里,陳永華來報:“國姓爺,城西的百姓快斷糧了,有老人開始吃觀音土?!编嵆晒Τ聊税胩欤屓舜蜷_糧倉,把最后儲備的大米分了出去。他對陳永華說:“百姓跟著我受苦了,咱們不能讓他們寒心?!钡诙?,他親自帶著士兵去挖井,手上磨出了血泡,百姓們見了,紛紛拿著工具來幫忙,連孩子都提著水桶跑來跑去。

            就在廈門艱難支撐的時候,西南傳來消息:李定國在衡州大敗清軍,斬殺敬謹親王尼堪。鄭成功精神一振,立刻派使者去云南,與永歷帝聯(lián)絡(luò),約定來年東西夾擊,收復南京。他對部下說:“只要拿下南京,江南百姓必然響應,到時候咱們就有回大陸的希望了!”

            為了這個目標,鄭成功開始擴軍。他派人去漳州、泉州一帶招募流民,只要愿意參軍,就給糧食和土地。有個叫甘輝的農(nóng)民,父親被清軍殺害,帶著十幾個鄉(xiāng)親來投奔,鄭成功親自給他授旗:“你的仇,就是大家的仇,咱們一起報!”甘輝后來成了鄭成功麾下最勇猛的戰(zhàn)將。

            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覺得時機成熟了。他親率十七萬大軍、數(shù)千艘戰(zhàn)船北伐,一路上勢如破竹,連克瓜洲、鎮(zhèn)江,兵臨南京城下。站在長江邊,望著遠處的南京城墻,鄭成功仿佛看到了恢復大明的希望。可就在這時,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輕信了清軍“二十天后投降”的承諾,沒有立刻攻城,給了清軍喘息的機會。

            等清軍援兵趕到,鄭成功的軍隊已經(jīng)師老兵疲。南京城外的決戰(zhàn)中,甘輝等將領(lǐng)戰(zhàn)死,鄭成功被迫撤軍,十七萬大軍只剩下五萬。當他帶著殘部退回廈門時,島上的百姓哭著來迎接,沒有人指責他,只是說:“國姓爺回來就好,咱們再從頭來?!?/p>

            這次失敗讓鄭成功明白了,僅憑廈門一座島,永遠無法恢復中原。他把目光投向了大海深處——那座被荷蘭人占據(jù)的臺灣島?!澳抢镉辛继锶f頃,有淡水溪流,能讓咱們的百姓活下去?!彼麑﹃愑廊A說,“等收復了臺灣,咱們再徐圖北伐。”

            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鄭成功率領(lǐng)二萬五千士兵,從廈門出發(fā),橫渡海峽,向臺灣進軍。出發(fā)前,他站在船頭,最后望了一眼廈門島,那里的燈塔在夜色中閃著光,像一雙守望的眼睛。

            廈門的百姓站在岸邊,望著船隊消失在海平面,有人點燃了火把,有人唱起了閩南的歌謠。他們不知道鄭成功能否成功,但他們相信,只要這面“明”字旗還在,希望就還在。

            很多年后,鄭成功在臺灣病逝,臨終前還在喊:“我無面目見先帝于地下!”而廈門的鼓浪嶼上,建起了一座“延平郡王祠”,祠堂里的鄭成功塑像,依舊望著大陸的方向,手里的劍仿佛還在等待著北伐的那一天。

            已完結(jié)熱門小說推薦

            最新手机av一区二区三区_一级毛片在线_国产欧美激情视频免费看

                  <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