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王也毫不心虛地如實道:“蔣康寧說地動緣由重大,他需親自當(dāng)面向皇上稟明。
臣奉命追查秀水村地動是否有傷亡,現(xiàn)已查明。
蔣康寧所言緣由不在臣追查之內(nèi),臣便允他回京述職時向皇上您稟奏?!?/p>
永明帝點了點頭:“辛苦皇叔了?!?/p>
羅榮王躬身:“能為皇上分憂,臣算不得辛苦?!?/p>
永明帝忍不住就想吐槽:【皇叔,您那親王袍的腰似乎緊了。您去一趟秀水村,回來臉都圓了一圈!】
羅榮王退回列隊,立刻就有官員出列:“皇上,蔣康寧身為永修縣縣令,無論緣由有何重大都應(yīng)及時上報。
蔣康寧瞞而不報,分明是不把朝綱放在眼里。
臣以為,蔣康寧此舉實屬失職,皇上應(yīng)嚴(yán)懲以儆效尤。
不然朝廷地方各官員日后豈不是都可以此等借口來欺上瞞下?”
另一位官員馬上出列,同樣是要求嚴(yán)懲蔣康寧。
代明戈出列:“皇上,臣以為不如先聽聽蔣康寧所謂重大緣由為何,再定其是否失職?!?/p>
“代侍郎所言差矣。緣由為緣由,失職乃失職,不可混為一談。”
朝堂的官員又瞬間分為了三派。
和之前一樣,一派要求嚴(yán)懲蔣康寧;一派認(rèn)為要先聽聽蔣康寧的理由;另一派保持中立,認(rèn)為雙方都有道理。
羅榮王沒有為蔣康寧說話,他心知皇上的心思。
要求嚴(yán)懲蔣康寧的,以安國公、寧國公一系的官員為主。
令人意外的是,先前為蔣康寧說過話的幾位官員卻口風(fēng)一變,也要求嚴(yán)懲蔣康寧。
認(rèn)為應(yīng)該先聽蔣康寧所言的官員有魯國公、景凌侯和平安侯一派。
大將軍一派的人只有代明戈表態(tài)。
翁老帝師的學(xué)生,只要是在百官之列的都出言為蔣康寧說情。
朝堂上有那么幾個同樣是來京述職的官員,楊硯就在其中。
當(dāng)然,他們的位置在后面。屬于有資格站在這兒聽,沒資格開口說話的。
等朝堂上吵得差不多了,永明帝這才開口:“宣蔣康寧。朕聽聽他是有何不得已的緣由。
若他是夸大其詞或純屬借口,朕嚴(yán)懲不貸!”
永明帝這么一表態(tài),主張嚴(yán)懲的官員臉色都難看了幾分。
不過他們相信蔣康寧這回不死也得脫層皮。什么緣由都不是蔣康寧能瞞而不報的理由!
“宣,敕南府永修縣縣令,蔣康寧——”
終于等到宣自己入朝了,蔣康寧抱緊懷里的東西跟隨宣召的小太監(jiān)微低著頭步伐快速地走入大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