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文字,有了記錄,有了書籍,有了知識的傳播,讓更多的人開啟了智慧,讓更多的人學會了思考,進而發(fā)展出更多的文化與學識。
但這不是說不讀書的人就不會思考,只是說讀書的人會更知道如何去思考,會更自覺地去思考。他們的眼界勢必要比不讀書,不識字的人要更寬廣。
如果每一個讀書人思考更多的是怎么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怎么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怎么讓這個國家的發(fā)展更好,那才能更大程度地促進社會的發(fā)展,促進國家的發(fā)展。
這個結果就是他們會努力去當官,用他們的身份去做到他們想要做到的事。不能否認,朝廷中大部分的官員是有理想,有抱負的,是想這個國家能變得更好的。
邵云安說到這里時,所有人都嚴肅地點點頭。確實,朝堂上是有蛀蟲,但不能說每一個當官的都是蛀蟲。
就如蔣康寧,他當然會有自己的私心,但他也確實是想要做好這個縣令,讓永修縣富裕起來。想要去達成自己的抱負。
他的抱負是什么,位極人臣,那位極人臣就必須擁有足夠的政績。政績怎么來?拋開造假,就是他在任期間做了什么實質性地造福一方,并且沒有惹得百姓怨聲載道的事。
邵云安接著說出他對士農(nóng)工商的理解。
士農(nóng)工商,只是每一個人的分工不同。
朝堂上的士大夫,他一定比農(nóng)夫更會處理國家大事,但他不一定比農(nóng)夫會種地,不一定能比農(nóng)夫種出更好的莊稼。
那些設計房屋的人,他或許可以在紙上畫出精美的宅院圖,但如果沒有匠人去建造,那也只是一張精美的圖紙。
但有了匠人還不行,還得有蓋房子的磚、瓦、木料,那這些又要從哪來?
那需要另外的一些人去砍樹、曬木料,去燒制磚瓦,最后還需要專門的商人把來自不同地方的這些蓋房子的材料聚集在一起,才能更方便人們去買來、弄來這些材料去建造房屋。
沒有農(nóng)人種糧,大家就沒有飯吃;
沒有士兵保護家園,所有人就要顛沛流離;
沒有夫子們教書,人們就無法傳承文化知識;
沒有官員,國家的治理就會變得一團亂;
沒有商人流通貨物,人們會面臨物資貧乏。
邵云安最后總結:“所以我才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個領域都會有相應的杰出人才。
我們教授學生,是為了培養(yǎng)出三百六十行的狀元,而不僅僅是要他們去當官。各行各業(yè)的杰出人才匯聚在一起,才能帶動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
如果讀書人只想著要去當官,那我認為這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
真正的讀書人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讀得萬卷書,行得萬里路;握筆能行文,棄筆能從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樣的讀書人,才是真正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