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掙錢,就得先對這里的行情有所了解。
原主的記憶中,關(guān)于縣城的少得可憐,邵云安必須得自己親自來瞧瞧。
永修縣的面積在燕國算不算大,邵云安無從比較,不過倒是挺熱鬧的。
這或許也與永修縣的地理位置有關(guān)。套用未來的一個形容詞,就是“交通樞紐中轉(zhuǎn)地”。
逛過兩條街,邵云安看到了一處外形比較特別的建筑。
仔細一瞧,大門牌匾上寫著“永修書院”四個龍飛鳳舞的大字。
他知道這里是哪了,王枝松應(yīng)該就是在這里讀書。
燕國的科舉制度分為兩種形式。
通常,凡是在官府認定的學堂里讀書的學子,都是童生。
可是,要考秀才卻是要先通過一次正式的童生郎認證考試。
只有通過了縣試和府試才能算正式的童生郎,也才有考取秀才的資格。
正式報考秀才時,還要有所讀學堂出具的擔保(證明)書。
這種擔保書都是由直接教授學識的夫子提供。
只要你在學堂里讀書,考過童生郎,夫子都會給出具這么一份擔保書,除非本人聲名狼藉。
這樣的方式面向的多是寒門學子。
若是在州府以上的國子監(jiān)中讀書,可掠過童生試這一環(huán)節(jié),直接參加三年兩次的秀才考試。
若是在京師的貢院讀書,只要能從貢院畢業(yè),就有了當官的資格,地位相當于舉人。
可直接當官,也可以繼續(xù)往上考,當更大的官。
另外還有一種資格是由德高望重的大儒做推薦,也可掠過童生試,直接從秀才開始考。
不過這兩種方式對寒門子弟來說卻是困難重重。
首先,無論是國子監(jiān)還是大儒推薦,這樣的人必須是極為優(yōu)秀的。
國子監(jiān)進出都非常的難。
能在國子監(jiān)就讀的學生,自小接受的教育程度絕對不是一個從村子里走出來的寒門子弟可以比擬的。
而大儒的推薦,又有幾個寒門能有機會接觸到大儒級的人物?
燕國的科舉可以看作是門閥世家推薦制,向完全的科舉制過渡的一個階段。
國子監(jiān)、大儒的角色,就類似于曾經(jīng)的門閥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