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康寧的喉結(jié)動了動,不僅不介意邵云安對他靠山作用的直白目的,反而很是窩心。
隨后,邵云安明知故問:“大哥,咱燕國挺窮的吧?”
蔣康寧嘆息地點點頭:“是很窮。上上下下都要銀子,朝廷卻又拿不出銀子,只能征稅。
征了稅,百姓的日子更不好過,朝廷就更窮?!?/p>
邵云安道:“這就是惡性循環(huán)。要我說,朝廷要銀子,不能總盯著農(nóng)戶。
農(nóng)戶靠天吃飯,一家子人再多又能種幾畝田?要想富,只能發(fā)展商業(yè)。”
“怎么說?”蔣康寧虛心求教。
古代重農(nóng)輕商的原因有很多,不單單是怕大家都去經(jīng)商了,沒人種地。
這涉及到皇權(quán)集中、封建社會體制,文化思想習慣等很多方面。
但不能否認的是,無論哪個朝代,商人都是最會掙錢,也是最有錢的。
朝廷可以不鼓勵商業(yè),但也不能太限制商業(yè)。商業(yè)起來了,就可以帶動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制造業(yè)、教育等各行各業(yè)。
朝廷應該把稅收的重點放在盈利高的群體身上。朝廷手里的鹽、鐵等,也是繳稅大頭。
這樣,朝廷的稅收有保證,農(nóng)戶的壓力也能減輕。農(nóng)戶的壓力減輕了,日子好過了,那于朝廷來說就是安穩(wěn)。
朝廷拿收來的稅款改善民生,加強軍備,這樣不就國泰民安?
看看永修縣內(nèi),還有那么多的流民,雖說荒山荒地一年不收稅,可一年后就要交稅。
一旦碰上風不調(diào)、雨不順,稅還要照常交。結(jié)果就是民不聊生,社會動蕩。
于整個國家而言,民眾的基礎(chǔ)還是農(nóng)民,是靠田吃飯的百姓。
蔣康寧舔舔嘴:“確實有些道理。但又要如何發(fā)展,商業(yè)?還有,這大家都去做買賣,那誰來種田?沒有糧是絕對不行的?!?/p>
邵云安反問:“那歷史上的盛世,百姓們只會手里的田更多,沒見大家都不種田去做買賣了。
每一個盛世,都是商業(yè)興盛,百姓手里有錢有糧。而衰敗的時候,都是土地被大肆兼并,百姓手里沒有自己的田,最終走向沒落?!?/p>
蔣康寧心驚,面前這人哪里像是一個出自邵家村的普通農(nóng)人!
邵云安怎么會不知他這樣的言論一定會引起蔣康寧的懷疑,他攤手:“大哥您別這么看著我。
這些道理也是別人講給我的,是誰您先別問。不然我怎么會有這制茶的手藝。”
邵云安不會讓自己的馬甲掉了的,蔣康寧一聽,稍顯嚴肅地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