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和永修縣的重量級人物都來了,足以可見岑老的面子之大。不僅如此,岑老族中的族長、族老和與邵云安、王石井同齡的一些年輕人也都來了。
岑老親自帶著邵云安和王石井,把自己的兩個義子介紹給族人。這可不是小事,今日的認親宴過后,岑老在族內(nèi)的族譜上的名字旁會多邵云安、王石井這兩個義子的名字。
就是王青和妮子王璟妍的名字也是要備注上去的。
這件事,岑老自然提前就跟邵云安和王石井講了,讓兩人提前有個心理準備。邵云安和王石井心中的感動自不必說,尤其是王石井。
自己的親爹娘恨不得自己去死,認的義父卻是如此看重他。即便他心知這一切都是沾了自家媳婦兒的光,他也是極其感動的。
整個認親宴辦得極為隆重卻不奢靡。邵云安和王石井給前來的岑氏長輩和同輩們都準備了一份小禮物。這也是表示兩人很愿意成為岑氏一族的“編外人員”。
禮物對邵云安來說很“普通”,收禮的人回去打開卻是吃驚不已——每人一條翡翠手串和一小罐“金絲皇菊”。
岑氏的族人們也送了邵云安和王石井見面禮,兩個孩子的最多。送給兩個孩子的幾乎都是書本、筆墨。
岑氏的族長特別送了王青一方很好的硯臺,送給妮子王璟妍一把很有年代的古琴,可謂是心意十足了。
而邵云安和王石井送給義父、義母的認親禮除了他們兩人要送上的衣物、鞋子等,邵云安還準備了額外的禮物。
他從自己的空間收藏里,挑了一幅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摹本,當然,真跡他也弄不來。
另一件是《洛神賦圖》摹本。
《洛神賦圖》原圖出自東晉顧愷之,是絹本,早已遺失。之后流傳于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邵云安拿出來的就是在這四件摹本的基礎(chǔ)上,后世又整合加工的。
《蘭亭序》是王羲之50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價其為“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故而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當邵云安與王石井在岑老的面前緩緩展開《蘭亭序》摹本之后,全場驚呼聲陣陣,當即就有許多人不顧主人的意愿涌上前來,觀摩法家的得意之作。
《洛神賦圖》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描繪的是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xiàn)一種空間美。
[1]
在另一個時空維度的某一個古老國家流傳下來的古代繪畫中,《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
[2]
邵云安和王石井把字、畫送上去,說是給義父的認親禮。周圍那么多賓客,這種時候肯定是要展現(xiàn)一個兩個兒子的孝心的。
岑氏族中立刻過來兩個年輕人,幫著展開這兩幅字、畫,先展開的是《蘭亭序》。
此時的燕國,有類似于“行書”這一字體,但還并未形成固定的流派。邵云安的這一卷《蘭亭序》可不是他隨便在網(wǎng)店里買的,也是他花大價錢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