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律師點頭:“他們想讓我們在沒有正式落地之前就陷入被動。”
我沉默了幾秒,然后果斷地說:“啟動舉報程序,把這些材料整理成英文版,通過合規(guī)渠道提交給當?shù)乇O(jiān)管機構。同時……”我頓了頓,“把部分證據(jù)同步抄送給李評論家,請他在國內發(fā)聲?!?/p>
錢律師微微一怔,隨即露出一絲贊許的神色:“你想制造雙線壓力?”
“對。”我站起身,走到窗邊看著這座城市,“讓他們知道,這場博弈不是單方面的游戲?!?/p>
中午十二點左右,我收到李評論家的回復:“材料已收到,今晚專欄見。”
時間緊迫,下午兩點,他的文章如期上線,標題赫然寫著:
《公益出海不是面子工程》
文章中引用了“共聯(lián)體”遭遇的事件,分析了中國企業(yè)“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信任困境,并強調:“透明是唯一的通行證?!?/p>
這篇文章很快在國內社交平臺上引發(fā)熱議,不少媒體紛紛轉載,甚至有幾位財經(jīng)博主開始深入挖掘這家神秘的競爭對手背景。
這一切都在按照計劃推進。
傍晚,我坐在房間里,望著窗外漸沉的夕陽,腦海中浮現(xiàn)出無數(shù)畫面。
我想起當初在社區(qū)圖書館偶遇肖瀟然的那一天,她低頭看書的模樣;想起父親病倒后我騎著電動車奔波于城市角落送外賣的日子;也想起第一次用手機拍下自己送餐日常時那種忐忑又興奮的心情。
那時的我,只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
而現(xiàn)在,我站在異國的土地上,面對一群老謀深算的對手,依然能從容應對,甚至開始反擊。
我不禁笑了。
或許有人覺得我只是運氣好,或許有人以為我會在風暴中退縮。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我之所以敢走下去,是因為我身后站著一群相信善意、愿意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我打開電腦,郵箱中跳出一條新消息。
來自于國際經(jīng)濟專家。
他只寫了一句話:
>
“林先生,我很想采訪你,關于中國企業(yè)的軟實力輸出,你是否愿意談談?”
我輕輕合上電腦,心中隱隱有種預感——這場戰(zhàn)役才剛剛開始。
而我,已經(jīng)準備好迎接接下來更大的風浪。
傍晚五點,天邊最后一抹余暉還未散盡,我坐在酒店房間的窗前,盯著手機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消息。
楊教授接受采訪的畫面剛剛在新聞客戶端上線,他面對鏡頭侃侃而談,語調沉穩(wěn):“林致遠的模式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它展示了‘軟實力’輸出的可能性。這種由個體出發(fā)、自發(fā)推動、透明運行的公益組織形式,恰恰是中國企業(yè)在海外建立信任關系的重要路徑?!?/p>
我的手輕輕摩挲著手機邊緣,心中泛起一絲微妙的情緒。
不是興奮,而是隱隱的責任感加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