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臺上引用了大量的數據,包括我們過去一年在社區(qū)開展的活動帶來的游客增長、本地手工藝品牌銷售額提升、甚至帶動周邊餐飲業(yè)復蘇的曲線圖。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當他說到“一個非遺項目能拉動三倍于其投入的經濟效益”時,全場響起了掌聲。
但隨即,周鴻濤一方的律師團代表突然舉手提問:“李教授,您是否認為過度強調傳統(tǒng)文化會阻礙我們與國際接軌?是否會陷入文化保守主義的泥潭?”
李學者只是淡淡一笑,拿起話筒,聲音不急不緩:“文化自信不是排外,而是自知。我們尊重世界,也必須被世界尊重。”
掌聲雷動。
我在臺下聽著,心里涌起一股熱流。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們不只是在保護一門手藝,更是在守護一種精神。
接下來是我的發(fā)言。
我講了張老的故事,講了謝明遠如何搭建那個即將上線的教學系統(tǒng),講了肖瀟然帶著孩子們寫書法、折紙書的過程。
我說:
“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成為非遺傳承人,但如果他們能在成長過程中接觸過真正的文化根脈,未來他們在做選擇時,就會多一份敬畏,少一些盲目?!?/p>
說完這句話時,我看見那位灰衣男人臉上的笑容消失了。
幾天后,王文化活動策劃人提出了“非遺體驗進校園”的方案。
首批試點選定了三所中學,我和肖瀟然親自參與課程設計,從古法造紙、書法裝幀,到剪紙與印染,每一道工序都盡量簡化又保留精髓。
第一次學生作品展放在社區(qū)文化館展出,那天晚上,我和肖瀟然站在展廳一角,看著孩子們的作品被燈光照得發(fā)亮。
忽然,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站在一幅用古法紙寫的書法作品前,淚水緩緩滑落。
“這是我小時候用的紙……”他輕聲說,“我以為這種紙,再也看不見了。”
我鼻子一酸,快步走上前,扶著他問:“您以前見過?”
老人點點頭,眼中泛著光:“我家就在老城南,小時候父親就是用這種紙寫賬本……”
那一刻
可就在一切看似穩(wěn)定之際,一封匿名信悄然寄到了我的辦公室。
信封沒有任何署名,只有一句話:
“你以為贏了?真正的戰(zhàn)爭才剛剛開始。”
喜歡逆襲人生:外賣小哥的都市風云請大家收藏:()逆襲人生:外賣小哥的都市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