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定期舉辦公益成果發(fā)布會,接受社會質(zhì)詢。
會議室里沉默了幾秒,隨后響起掌聲。
周負責人微笑點頭,趙慈善家卻只是看著我,眼神深邃。
“你知道嗎?”他忽然開口,“真正的公益不是感動自己,而是讓別人愿意加入?!?/p>
我望著窗外,陽光透過玻璃灑進來,照在我寫下的文字上,像是一種無聲的見證。
下午三點,吳記者發(fā)來了她剛發(fā)布的文章鏈接和配圖。
我點開一看,標題很樸實:《林致遠的公益試驗田》。
內(nèi)容詳實地記錄了“陽光助老計劃”的全過程,尤其聚焦于我在社區(qū)里握著一位拄拐杖老人的手的畫面。
那是一位姓陳的老奶奶,她拉著我的手久久不放,嘴里念叨著:“謝謝你孩子,你是真的為我們著想?!?/p>
這張照片被網(wǎng)友瘋狂轉(zhuǎn)發(fā),評論區(qū)炸開了鍋。
有人說:“原來做公益不是喊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做事。”
也有人說:“希望這樣的行動能擴散到更多地方?!?/p>
還有人留言:“林哥,我也想加入你們的隊伍?!?/p>
熱搜榜上,“林致遠
公益”幾個字迅速攀升。
我坐在辦公室,看著手機不斷跳出的消息,內(nèi)心百感交集。
我不是沒被質(zhì)疑過,也不是沒想過放棄。
但每一次看到那些真實的改變,聽到那些來自最平凡人群的聲音,我就知道這條路沒有錯。
傍晚五點半,我剛準備離開辦公室,手機又震動了一下。
李評論家的新專欄更新了。
標題是:《從懷疑到見證:林致遠的公益答卷》
我點了進去,只看了開頭幾句,心跳就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能否真正推動改變,不在于他有多高的理想,而在于他是否愿意低頭去做最瑣碎的事……”
但我沒想到,它將成為另一場風暴的起點。
傍晚六點,天色已經(jīng)暗了,我坐在辦公室里盯著手機屏幕。
李評論家那篇文章的標題在頁面上泛著冷光,《從懷疑到見證:林致遠的公益答卷》。
我深吸一口氣,點了進去。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能否真正推動改變,不在于他有多高的理想,而在于他是否愿意低頭去做最瑣碎的事……林致遠沒有高喊口號,也沒有制造悲情敘事,而是用行動構(gòu)建了一套可復(fù)制、可監(jiān)督、可持續(xù)的公益模式。他的堅持讓我相信,善意可以被制度守護?!?/p>
我愣住了,手指停在屏幕上,久久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