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像一塊吸飽了水的舊布,沉沉地壓在B7區(qū)的屋頂上。
我坐在守望站值班室里,耳機還掛在耳邊,手里攥著一份剛打印出來的通話記錄。
三十七通。
昨夜,B7區(qū)非緊急來電整整三十七通——比新規(guī)實施前暴漲四倍。
數(shù)字安靜地躺在紙上,可在我眼里,它們像一群無聲嘶吼的人影,在凌晨兩點、三點、四點……一次次撥通這個號碼,不是求救,而是尋找某種回音。
我點開抽樣錄音。
第一通:“明天有太陽嗎?”是個老人的聲音,干澀卻認真。
我沒有笑出來。
他不是在問天氣預報,是在問明天值不值得醒來。
第二通:“燈還會滅嗎?”語氣遲疑,向孩子確認父母是否還在門外守候。
我知道他說的是公共照明線路改造的事,早已解決。
但他要的不是事實,是安心。
第三通響起時,我的心猛地一縮。
“姐姐,你能唱首歌嗎?我害怕。”
是個小孩,大概六七歲,聲音軟得像要化在空氣里。
接線員許念當時輕聲說了句“好呀”,然后哼了一段《小星星》。
沒有多余的話,也沒有掛斷的猶豫。
她唱完后,那頭傳來輕輕的呼吸聲,過了十幾秒,才傳來一聲極小的“謝謝”。
我把這段重聽了三遍。
手指無意識摩挲著桌角那瓶桂花蜜——李爺爺給的,還沒來得及送出去。
喉嚨又開始發(fā)緊。
我們以為透明就能換來理解,可現(xiàn)實是,當門縫終于打開,涌進來的不只是光,還有積壓多年未曾出口的孤獨。
手機震動,張評估師的消息跳出來:“C類以下求助占總量68%,系統(tǒng)負荷已達臨界值。再這樣下去,真正的危機可能會被淹沒?!?/p>
我盯著這句話,眼前浮現(xiàn)出許念的身影。
前幾天深夜巡查時,我在監(jiān)控里看到她獨自坐在值班臺前,屏幕映著她疲憊的臉。
本該輪休的她,又悄悄接起了夜班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