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還在下。
我坐在辦公室里,盯著電腦屏幕上那十二個紅點,像十二顆釘進地圖的釘子。
窗外的風裹著濕氣鉆進來,吹得桌上的文件微微顫動。
楊總監(jiān)發(fā)來的“十二城聯(lián)動”方案就攤在最上面,字跡清晰,邏輯縝密,可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份文化推廣計劃——它是戰(zhàn)場部署圖。
“明線是開源‘記憶庫’系統(tǒng),讓全球社區(qū)都能上傳、共享口述歷史?!彼齽偛旁陔娫捓锏穆曇衾潇o而堅定,“但暗線……我們必須查清那幾個學員到底是誰的人?!?/p>
我點頭,哪怕她看不見。
林小滿、粵北的黃志遠、浙南的兩人——他們提交的作品看似真摯動人,可那句被混入民謠的李家祖訓,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
這不是巧合。
他們是種子,早就埋好了,只等風吹來,便生根發(fā)芽。
郭領隊已經(jīng)行動了。
他派了三名志愿者偽裝成海外合作機構(gòu)助理,混進了下周即將召開的“東亞文化論壇”。
那是李維漢親自贊助的盛會,打著“促進區(qū)域文化融合”的旗號,實則暗流洶涌。
據(jù)線報,會場背后有個代號叫“清源計劃”的項目正在推進——目標明確:收集各地原生口述史料,進行“標準化修復”,再以國際發(fā)行渠道推向世界。
我冷笑一聲。
所謂“修復”,不過是替換。
把方言換成普通話,把個人記憶改成官方敘事,把鮮活的生命史壓成統(tǒng)一模板。
他們不是在傳承文化,是在抹殺它。
而我們的“記憶庫”,是要把話筒還給普通人,讓他們用自己的聲音講述自己的故事。
可如果他們的聲音還沒傳出去,就被另一種更響亮、更“規(guī)范”的版本蓋住呢?
手機震動。
郭領隊的消息來了:“檳城那邊確認,李維漢代表將出席首展,并攜‘特別獻禮’?!?/p>
我盯著這條消息,手指慢慢收緊。
四天后,馬來西亞檳城。
海風咸腥撲面,老城區(qū)的騎樓依舊斑駁卻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