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震動的聲音在寂靜的房間里格外刺耳。
我盯著屏幕上那條陌生信息,手指微微發(fā)緊。
“你救得了技藝,救得了人心嗎?”
這不是一句簡單的挑釁,而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反擊。
謝明遠急匆匆地沖進屋來,手里舉著平板電腦:“老大,視頻被大量轉發(fā)了!而且……不對勁?!?/p>
我接過平板,畫面里確實是那群身穿傳統(tǒng)服飾的年輕人,他們情緒激動地圍在商場門前,有人高喊口號,有人試圖推開玻璃門。
評論區(qū)已經(jīng)炸鍋,不少網(wǎng)友指責這群年輕人“嘩眾取寵”“擾亂社會秩序”。
“但你看這個?!敝x明遠快速滑動屏幕,調(diào)出一段未經(jīng)剪輯的完整視頻。
鏡頭拉遠后,整個場景豁然開朗——原來這群年輕人并不是在鬧事,而是在進行一場行為藝術表演,抗議商場拆除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傳統(tǒng)雕花門樓。
他們并非暴力示威,而是以舞蹈、朗誦和肢體劇的形式演繹門樓的故事,甚至在表演中加入了現(xiàn)代街舞元素,將古建筑的命運與青年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這段原始素材是我從現(xiàn)場志愿者那兒拿到的?!敝x明遠語氣堅定,“剪輯版本明顯是惡意斷章取義,目的就是讓我們背鍋?!?/p>
我心頭一沉,這背后的手法太老練了,不像是普通網(wǎng)絡水軍所為。
“必須立刻澄清?!蔽艺酒鹕?,拿起電話撥通王文化活動策劃人的號碼,“我們得馬上發(fā)布完整視頻,同時配合一份詳細說明,還原真相。”
她答應得很爽快,不到一個小時,完整的視頻連同事件背景分析一起上線。
社交平臺上瞬間掀起新的討論熱潮,輿論開始反轉,公眾的目光從“暴徒?jīng)_擊商場”轉向“城市文化保護”的深層議題。
第二天,主流日報也刊登了相關報道,《守護門樓,也是守護記憶》的標題赫然出現(xiàn)在頭版。
可我知道,這只是第一輪交鋒。
幾天后,我站在大學禮堂講臺上,臺下坐滿了學生,氣氛熱烈。
講座主題是《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青年》,李文化學者坐在嘉賓席,神情專注。
“林先生,你覺得傳統(tǒng)文化還能不能真正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一名女生舉起手,眼神中帶著期待。
我望向觀眾席,看著那些年輕的臉龐,緩緩說道:“能,但前提是,我們要讓文化本身‘活’起來。不是用博物館的方式封存它,而是讓它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一種身份認同?!?/p>
“比如古法造紙,它不只是紙張的制作方式,更是一種時間的記憶載體。我們正在做的,就是讓每一張紙都講故事,讓每一個故事都能打動人心?!?/p>
李文化學者點頭補充:“這就是‘文化再創(chuàng)造’的意義。年輕人不是排斥傳統(tǒng),而是渴望用自己的語言去重新詮釋它?!?/p>
講座結束后,視頻迅速在網(wǎng)絡上傳播,播放量破千萬,許多高校紛紛邀請我前去演講,我也意識到,這場關于文化的戰(zhàn)爭,正逐漸從邊緣走向主流。
而就在我忙碌于這些事務之間,肖瀟然的個人畫展悄然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