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會議室燈火通明。
我們召集所有守望角核心成員,緊急升級“歸家系統(tǒng)”。
劉培訓師提出關鍵建議:“真正的記憶是有溫度的,不會千篇一律。比如我媽總說‘飯涼了就不好吃了’,這話她說了四十年,語氣里的焦躁和疼愛從來不變?!?/p>
于是,我們引入“情感指紋”驗證機制——采集申請人講述家族往事時的語調起伏、方言顆粒、停頓習慣,生成唯一聲紋檔案。
機器可以偽造文字,但偽造不了一個人靈魂深處的回響。
同時,我們發(fā)起“我家那盞燈”行動,號召全國參與者上傳老屋燈光照片,附一句祖輩常說的家常話。
消息一經發(fā)布,如星火燎原。
七天,六萬張圖涌入系統(tǒng)。
有陜北窯洞里煤油燈映出的剪影,配文:“娃,炕熱了。”
有江南老宅門縫漏出的昏黃,寫著:“莫忘你爺走夜路從不吹燈。”
還有東北土炕上,孩子舉著紙燈籠,上面歪歪扭扭寫著:“回來吃飯?!?/p>
我們將這些光與聲編織成《萬家燈火錄》,在“世界社區(qū)文化日”全球直播展映。
放映那晚,我坐在歸家驛站角落,看著老秦佝僂的身影坐在長明燈下。
火光跳動在他布滿溝壑的臉上,他顫抖著手,拿起筆,在登記簿上一筆一劃寫下:
“秦守業(yè),我回來了?!?/p>
那一刻,我悄悄走入地窖,在新置的鐵箱底層,放下第三把鑰匙——鐵鑄的,沉甸甸的,刻著“歸家驛站·永久通行”。
風從門外吹來,帶著初春的寒意,卻也裹著一絲暖息。
不知是誰,在夜色中輕輕哼起一句久遠的老話:
“我們是自己人……”
我抬頭望向驛站門口那盞長明燈,火焰微微搖曳,像是回應。
可就在我轉身欲走時,手機震動了一下。
是一條未署名的私信,來自《萬家燈火錄》評論區(qū),剛剛被頂上首頁:
“我也想回家,可我家的燈……已經十年沒亮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