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善意需要證明,其實更需要的是制度和監(jiān)督。林致遠或許不是完美的慈善家,但他正在做一件值得尊重的事?!?/p>
這段話讓我心頭一熱。
我知道這不是單純的贊美,而是一種立場的轉(zhuǎn)變。
更重要的是,這篇文章像是一塊投入輿論池中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轉(zhuǎn)發(fā)量迅速攀升,評論區(qū)開始出現(xiàn)理性討論的聲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ān)注事實本身,而非謠言。
辦公室里,氣氛也隨之變得輕松了一些。
趙慈善家看了文章之后只是點了點頭,說了一句:“遲早的事?!?/p>
我卻知道,這并不容易。
李評論家的立場轉(zhuǎn)變,背后一定有更深的考量,也許是對真相的確認,也許是看到了更大的趨勢。
但無論如何,這一刻,我們贏回了部分信任。
夜幕降臨,城市的燈光逐漸亮起,窗外的風裹挾著初夏的溫熱吹進窗縫。
我在會議室召集了公益團隊的核心成員。
“我們必須更快地回應質(zhì)疑?!蔽铱粗娙?,眼神堅定,“我們要做的,不只是行善,更要讓善行看得見?!?/p>
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方案,“透明追蹤系統(tǒng)”,每一筆善款都能通過二維碼實時查詢流向,捐贈者可以清楚看到這筆錢什么時候到賬、用于什么項目、由誰執(zhí)行、最終成果如何。
“這不是應對危機的權(quán)宜之計,而是我們未來發(fā)展的核心?!蔽依^續(xù)說道,“只有當善意變得可查、可控、可追蹤,它才能真正贏得公眾的信任?!?/p>
會議結(jié)束后,大家陸續(xù)離開,只剩下我和周公益組織負責人還坐在原位。
她輕聲開口:“林先生,你有沒有想過,這件事的背后……可能不只是簡單的舉報那么簡單?”
我沒有回答,只是點點頭。這個問題我也已經(jīng)想了很久。
就在我們即將結(jié)束談話時,她的手機響了一下,她看了一眼信息,眉頭微皺,隨即又松開。
“怎么了?”我問。
她搖搖頭,露出一個淡淡的笑容,“沒什么,就是有點意外。”
我沒有追問,但心里卻隱隱有些不安。
直到清晨五點,天還沒亮,我的手機突然震動起來。
是她的信息。
【緊急匯報:首批培訓的大學生志愿者中,有超過三成來自富裕家庭?!?/p>
我盯著這條消息,久久沒有動彈。
陽光還未升起,城市仍在沉睡,但我已經(jīng)感覺到,一場新的風暴,正在悄然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