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是村里最熱鬧的地方,如今只?;匾?。
但我記得,三十年前,也是在這里,母親抱著發(fā)燒的妹妹求遍全村郎中,最終是一個識字不多的代課老師翻出她父親手抄的《小兒推拿三十六法》,救了妹妹一命。
那樣的人,那樣的事,不該消失。
“干?!蔽艺f,“先試點?!?/p>
選址很快定下——梅嶺村,距我家七公里,戶籍人口三百二十八,實際常住四十七人,最年輕的是一位六十八歲的退伍老兵。
三天后,郭領(lǐng)隊帶著志愿者隊伍進駐。
他們用廢舊集裝箱改造成守望角主體,架起太陽能基站,裝上簡易平板終端,連通“記憶庫”后臺。
設(shè)備調(diào)試完成那一刻,全村老人拄著拐杖陸續(xù)走來,眼神里混雜著好奇與戒備。
第一位走進來的,是唐婆婆。
她雙手枯瘦如柴,站在門口不敢進來,只怯生生地問:“同志,能不能幫我找找我兒子?他三十歲那年出門打工,再沒回來……現(xiàn)在該六十了吧?!?/p>
沒人說話。
孫專家默默打開公安尋親數(shù)據(jù)庫,輸入模糊信息;楊總監(jiān)聯(lián)系火種傳承人,錄制方言廣播:“梅嶺唐桂香,等兒歸……”
第七天清晨,電話響了。
福建南平一家養(yǎng)老院的護工說:“有個老爺子天天念叨‘梅嶺的茶樹開了’,我們查了戶籍遷移檔案,試著撥了這個號碼……”
視頻接通時,唐婆婆正坐在守望角的小板凳上織毛線。
畫面一閃,那個滿臉皺紋、眼神渾濁的男人出現(xiàn)在屏幕上,嘴唇哆嗦著喊出一聲“媽”。
滿屋子人背過身去,有的抹臉,有的低頭系鞋帶,沒人愿意讓別人看見自己流淚。
不只是找回了一個兒子。
而是這片土地開始相信:遺忘,是可以被對抗的。
當晚,我獨自回到守望角,檢查系統(tǒng)日志。頁面底部跳出一行提示:
【用戶“唐桂香”已成功錄入首條口述史檔案,待審核發(fā)布?!?/p>
我點擊進入,錄音只有短短兩分鐘。
她的聲音顫抖,卻清晰:
“我兒走那天,天沒亮。我煮了碗雞蛋面,他一口沒吃……我說,你要走了,記得每年清明托人捎句話回來。他說好??蛇@一走,就是三十年……”
我關(guān)掉錄音,望向漆黑的山野。
在這片沉默的大地上,還有多少故事等著被聽見?
還有多少門,正等著一把生銹的鑰匙,輕輕叩響?
我盯著屏幕上的照片,指尖在觸控板上微微發(fā)顫。
那鐵皮柜的銹跡斑斑,角落里那個刻痕卻清晰得刺眼——和我手中這把泡了三天松節(jié)油才蘇醒的銹鑰一模一樣。
不是巧合,從來都不是。
陳世昌當年一把火燒光祠堂時,我們所有人都以為他毀的是林家祖譜、是族系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