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微笑起來,神色萬分柔和:
“千里迢迢請諸位老丈過來,是因為我有一個農(nóng)莊,想要在里頭試一試能讓粟米多收兩斗的方法——老丈們也不必擔心家中無人照看,在田莊工作一年,若不成,每月都有粟米發(fā)放的?!?/p>
“若成了,這上好的粟米良種和種植方法,也會讓諸位帶回家鄉(xiāng)去,教給本地鄉(xiāng)縣?!?/p>
治粟內(nèi)史在一旁張了張嘴,又閉上了。
一國王后之尊,在這里為這三斗兩斗的糧食與這些庶民們認真承諾,未免有些不合時宜。
可是……
他又靜靜看去,王后沒有拿自己昆侖秘法的事來說,也沒有說些什么畝產(chǎn)千斤的虛話,反而只踏踏實實、甚至格外保守的說每畝多收兩斗……
這究竟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呢?
因為對這些最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的黔首們來說,田地是什么脾性,他們再明白不過了。
若說畝產(chǎn)千斛粟,他們自己就要先不信。
可若說每畝多收兩斗——貴人們這樣有本事,學問又多,莫不是真有這等方法?
再加上家中無后顧之憂,這簡單三言兩語,立刻就安定了他們的心!
其實,秦時不過將心比心罷了。
拋開階級時代與背景,天下打工人的訴求也不過就是那些——后世談錢,現(xiàn)在談糧食,千古未變的硬道理。
至于為什么只說兩三斗……
餅畫的太大太圓,遇到詐騙的概率比撞大運的概率要大多了,很難取信于人的。
對于底層的農(nóng)民來說,就更加如此了。
果然,黔首們大膽抬起頭來,不由自主朝身邊人看去,顯然也很受觸動。
秦時也不并不催促,只靜靜等待一會兒才說道:“這一年分離不大容易,因此,倘若諸位愿意,也可將家中妻子兒女一同帶來?!?/p>
“若不愿,也同樣能領(lǐng)兩斗粟回家去?!?/p>
治粟內(nèi)史張了張嘴,心說小民不通禮儀,向來畏威大于懷德,地方官治理時,倘若稍軟弱些,恐怕就要被蹬鼻子上臉了。
王后一聲令下即可,對著他們,又有什么好禮賢下士的?
但他胸中千言,再看王后身邊兩位長史眼觀鼻鼻觀心,八風不動,不由又沉默下去了。
秦時在上方看到,也微微嘆了口氣。
仕宦各有立場,秦王衡的階級敵人,可還多著呢。
而階下烏泱泱大群黔首為王后的和善心頭惴惴——他們不想給貴人干活,只想快些回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