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時時刻刻都有人因勞役和饑寒而死的普通百姓。
姬衡如今問:六國征伐,人力何有?
秦時只能苦笑:“大王,征討六國之前十年,秦國打過大規(guī)模的仗嗎?”
姬衡默然。
答案是:沒有。
沒有的原因很簡單。
攻打六國共用了10年,而在10年以前的更早時候,不是他雄心未成,而是因為那時他還陷于先王后的掣肘當中,為自己的親掌大權而格外努力。
內政不休,何以外斗?
而人力,就是在此期間、在此之前發(fā)展出來的。
他眉頭緊蹙,如今已然沒在打仗,何以不能休養(yǎng)生息?
秦時微笑起來:“太慢啦大王!”
“假設攻打百越需要5年時間或者10年時間,以國內現有人口,能湊齊幾十萬大軍嗎?”
“假如能,那打完仗之后又剩多少?”
“再比如打仗時分毫未損,但百越之地何其廣袤,又何其重要,打下之后,必然需要我老情人遷徙過去,那么哪里來的遷徙人口呢?”
眼前這位大王,更看重的還是他的統(tǒng)治疆域和千秋功業(yè),秦時干脆不講什么與民生息,而是從【耕戰(zhàn)】來說。
先假設不可能,再假設更不可能。
“到時大王不過壯年,春秋鼎盛。百越都打了,匈奴要不要打?匈奴之地要不要人占據?”
歷史上,這些都被始皇納入版圖,就不信姬衡心中沒有想過。
姬衡握緊了手掌。
秦時猜的沒錯。
他日日夜夜看著輿圖,心中所思所想,都是將這些臥榻之側全部收歸掌下。
如今被她三言兩語說得心潮澎湃,卻也深知她的本意,仍是勸他休養(yǎng)生息。
但耕戰(zhàn)之法乃商君變法時定下的國策,也是確保大秦國力強橫,橫掃六國的關鍵。
稍有變革,都將是朝堂大事。
若非他已將秦卿定為他的王后,此事便是提也休提!凡觸及國策,便是立時當斬也不為過。
但,不得不說,這話也著實有道理。
畢竟打下來的地方若無人治理,沒有可牧的百姓,那他的政令要如何傳達?統(tǒng)治又將如何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