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中的紫禁城若隱若現(xiàn),宛如一幅水墨畫卷。
他知道,這次外放看似貶謫,實則是徐階和新帝對他的保護。
而江南那個財富重地,或許正是他推行新政的最佳舞臺。
雨越下越大,官道兩旁的楊柳在雨中搖曳。
應天巡撫的任所南京,正在前方等待著他。
……
過了通州,便是漕運碼頭。
早有一艘官船在此等候,船頭插著“欽命應天巡撫”的旗號,在風中獵獵作響。
四名護衛(wèi)肅立碼頭,見蘇寧到來,齊刷刷單膝跪地:“卑職恭迎撫臺大人!”
蘇寧微微頷首。
按照大明規(guī)制,三品以上外官赴任,需由兵部勘合,沿途驛館供應食宿,地方官更須迎送。
他如今貴為應天巡撫,正二品封疆大吏,儀仗自是不同往日。
登船時,漕運總督特地派來一位經(jīng)歷官隨行。
那是個精干的中年人,呈上文書時低聲稟報:“下官奉總督鈞旨,特來護送大人南下。沿途一應事宜,俱已安排妥當?!?/p>
官船緩緩駛離碼頭,順著運河向南而行。
蘇寧立在船頭,望著兩岸春色。
正是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粉白的花瓣隨風飄落,在碧綠的河面上打著旋兒。
幾個村童在岸邊追逐嬉戲,見到官船經(jīng)過,都停下腳步好奇張望。
“大人,”經(jīng)歷官上前稟報,“前方就是天津衛(wèi)了。按例,地方官員應當前來迎送。”
果然,船剛靠岸,就見天津兵備道率領(lǐng)屬下官員在碼頭等候。
眾人行禮如儀,送上本地特產(chǎn)。
蘇寧依禮回贈了從京城帶來的文玩,又詢問了些地方民情。
“去年清賬司查處的漕糧案,”天津兵備道壓低聲音,“多虧大人明察秋毫,這才沒牽連太多人。”
蘇寧微微一笑:“分內(nèi)之事罷了。”
心中卻明白,這看似隨意的提及,實則是地方官員在試探他的態(tài)度。
繼續(xù)南行,運河兩岸的景致漸漸不同。
北方的蒼茫遼闊被江南的溫婉秀美取代,連撐船的船夫哼唱的小調(diào),都帶上了吳儂軟語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