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流光,數(shù)日不過轉(zhuǎn)瞬。
余家陰暗的巷弄中,剛從糧行回來的余幼嘉照舊叩響后門,待門開后,言簡意賅:
“卸,拆,藏?!?/p>
早已等候許久的女眷們立馬一擁而上,五郎扛糧,二娘三娘將糧袋打開分裝,四娘跟著母親和三嬸娘一起,將糧小心灌入烤制過的竹竿之中。
一家子女眷這幾日干慣了這活計,速度極快,余幼嘉歇息著喝口水的功夫,她今早好不容易才想辦法弄來的五袋糧就已經(jīng)被分拆完畢。
黃氏又取來木梯,借著小輩們搭的手,將一條條裝滿糧食的竹竿小心藏在各房的梁上,并用繩索小心捆好。
這樣藏糧的法子,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余家現(xiàn)在就兩個地方,要么藏在家中,要么藏在城外。
城外不能去,那就只有城內(nèi)的家里。
可城里卻不比城外,每朝每代的官府幾乎都有明令,城內(nèi)各戶沒有官府批閱,不可在城內(nèi)隨意胡挖亂鑿,并由鄰里監(jiān)管。
此舉本意是為防止地下如蟻窩,每門每戶挖動地基,以至塌陷。
當然,偷著挖是可以的,但如何避開鄰里,將挖鑿的動靜隱瞞下來,又將挖出來的土運送出去丟掉,便又成了個大問題。
更別提如今城內(nèi)幾條大路都已有官兵看守,來去都得翻檢公驗。
所以,余幼嘉便想出了用竹子藏糧的法子。
誠然,這樣是多耗費了力氣,若要藏糧上房梁,直接用袋子也行。
但,如此的話,進屋之人,若是眼尖心細,房梁上那么多口袋,一定瞞不住。
可竹子卻不同。
架竹上梁,仔細排列,再用繩索捆好,那排列整齊的竹子,便成了屋子的新‘頂’。
不必掩人耳目,這既是屋內(nèi)的‘頂’,又是小閣樓的‘地板’。
若再在上面放一些零碎散件,縱使大家都知道此處有個小閣樓,應(yīng)該藏些東西,選擇爬上去查看,多數(shù)人也不會注意自己腳下踩的到底是什么。
這方法用了好幾日,余幼嘉也親自爬上過‘竹閣樓’踩過,十分穩(wěn)固,按理來說沒什么問題。
但,要命就要命在,她們沒辦法買到那么多的糧裝進竹子。
冬日未至前,崇安縣有三家糧行,一家價貴糧好,一家價廉糧次,一家賣各種‘摻米’的糧行,沒法子評判貴不貴。
但,冬日一至,三家糧行一家也沒了。
如那被拿住錯處拉進衙門,一下便沒了經(jīng)營多年藥鋪的蔣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