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日寒,烈火烹灶。
一縷炊煙自城門口緩緩升起,獨屬于米糧的香氣逐漸彌散而開。
香味勾人,但大鍋里的場景,卻委實令人有些失望。
稀少的米粒于熱湯中翻涌,每一粒的滾動都幾乎清晰可見。
余幼嘉沾了一點粥湯入嘴品嘗,溫吞青年見此便道:
“我們商隊還有不少糧草,若是余縣令想要救濟百姓,我愿意相助一臂之力?!?/p>
封城,肥土,只有女子當(dāng)家。。。。。。
這一些連在一起,已經(jīng)讓他心中隱約有些猜測。
崇安的境遇只怕不好,不過余縣令既然有仁善之心,又能與他不謀而合,他自當(dāng)也是愿意鼎力相助。
溫吞青年說著,便要反身回去讓人取糧草,可萬萬沒想到,余幼嘉連個眼神都沒給他,只是徑直又一次囑咐身旁的婦人道:
“還是稠,再加一勺水?!?/p>
婦人不疑有他,立馬照做。
而余幼嘉則是解下了腰間的袋子,將內(nèi)里細心收集干樹皮,枯草,以及一些有些像是砂石的粉末都加入了鍋中。
溫吞青年臉上萬年不變的笑顏這回終于有了些許變化,他開口制止道:
“余縣令,我知崇安境遇不好,許是缺衣少食,可卻也不能如此對待流民?!?/p>
“我已說過商隊有糧食,可以用我們的糧食,你又何必。。。。。?!?/p>
何必加這些樹皮枯草呢?
需得知道,各朝各代的王朝之禍,多起于百姓饑寒。
上位者奢靡,揮霍,百姓疾苦,若再有天災(zāi)人禍,賑災(zāi)銀錢發(fā)不到百姓口中,必定會生二念。
正因為如此,賑災(zāi)救禍,便更不能束手束腳。
前朝曾有明君,憂心于民,擔(dān)心撥款無法到流民口中,便提出賑災(zāi)救難時,令人監(jiān)察,以筷子立粥,筷子倒,則貪官倒,筷子不倒,則王朝不倒。
流民們好不容易流亡至崇安,只給他們吃這些,只怕是。。。。。。
當(dāng)然,這話他也是沒能說完的。
因為余幼嘉抬頭,上下掃了他一眼。
那一眼中,夾雜著戲謔,嘲弄,甚至有他甚至分辨不出的什么。
余幼嘉收回眼神,一邊往粥里面加?xùn)|西,一邊狀若隨意的問道:
“朱世子讀過很多書?”
難得被如此稱呼的朱焽一頓,仍是好脾氣的點了點頭。
余幼嘉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