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你們商行肯定在泰順有扎下腳跟,不然肯定不清楚這些事!”
“如此,我便在你們商行這里寄存上一筆銀錢,我約摸約摸要去廣陵做生意,屆時肯定要在泰順歇腳探親,若能不用帶那么多東西出門,一來免得被匪盜惦記,二來腳程也更快些!”
幾塊亮閃閃的銀錠被放在柜臺之上。
原本只是看著的客人們見此,自然心中也有了些計量,紛紛湊到柜臺前細(xì)細(xì)詢問各項細(xì)則——
如,錢兌貨,貨兌錢,可否要收什么息錢。
又如,兩地通兌的東西又是不是品質(zhì)一樣。
立春于柜臺后,耐心一一解答。
她將余縣令出門前的交代記得清楚——
那日,余縣令說,抽百姓的油水能賺幾個銀錢?
余縣令不屑于做今日收人一百兩,來日卻只給對方九十五兩的買賣。
余縣令說,要賺,就得賺大錢。
一百兩收,那就一百兩給。
一賺,吃定大多百姓不會今日存,明日取。
那她們商行便有了大量的現(xiàn)錢可以活動買賣,等百姓取銀錢或物時,商行早已經(jīng)運轉(zhuǎn)過一圈,到手一筆可觀的銀錢。
二賺,百姓們既已在商行存有商票,肯定有一部分人怕麻煩,懶得到一處兌完商票,又尋其他地方的商鋪購買貨物。。。。。
既然東西一樣,貨物一樣,為何不直接在商行購入?
而商行雖與外頭的貨物一樣,但一次購入甚多,必定能從貨商手中拿到更低廉的價格。
這里也是一份差價。
三賺,息金。
這不是從百姓們手里抽走的白水,聽余縣令的意思,似乎更偏向于印子錢。
例如以每月一二厘的利息,付給那些將銀錢存在商行的人,而若有人要來商行借銀錢,便視對方境況以稍高的價格放錢給對方。。。。。。
自然,那是等商行做大之后的事。
起碼得等信譽與口碑慢慢好起來,再顧慮其他。
不過。。。。。
總會有那一天的。
立春眉眼彎彎,于落日前緊趕慢趕將柜臺前最后一個客人送走,這才緩緩伸了個懶腰。
累,好累。
不過開心,也是真的開心。
她一點兒也沒有辜負(fù)余縣令的囑托,她還是余縣令第一個想到的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