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人的雙腳踏上堅實的地面后,風少便不停地發(fā)出驚嘆聲,他的聲音在飛船巨大的船體下方回蕩著,顯得格外渺小和微弱。
對于生活在這顆星球上的風少來說,這種人類創(chuàng)造的巨無霸高科技產物給人的視覺沖擊實在是太震撼了。人在宇宙飛船下面行走,就像螻蟻一樣微不足道,完全被這個龐然大物的威嚴所壓倒。
飛船的底部距離地面約有三十米的高度,整個底部結構呈現(xiàn)出復雜的幾何形狀,由三根巨大的支撐柱從船體延伸到地面,這些支撐柱的直徑都超過了十米,表面覆蓋著厚重的裝甲板,每一根支撐柱都經過精心設計,不僅要承受飛船的巨大重量,還要在各種惡劣環(huán)境下保持穩(wěn)定。
從高空看的時候,宇宙飛船在陽光下燦燦生輝,如同一顆巨大的銀色寶石,但近距離接觸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宇宙飛船的腐蝕情況比想象中要嚴重得多,外裝甲上布滿了坑坑洼洼的痕跡,這些痕跡有的是酸雨腐蝕造成的,有的是海風中鹽分長期侵蝕的結果,還有的是各種微生物和化學反應留下的印記。
但好在的是,因為宇宙飛船的外裝甲足夠厚實,這些自然腐蝕雖然看起來觸目驚心,但并沒有對飛船的結構完整性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裝甲的厚度至少有數米,即使表面腐蝕了幾十厘米,內部的核心結構依然完好無損。
陳楚仔細觀察著飛船底部的各種設備和裝置,他可以看到巨大的推進器噴口,雖然現(xiàn)在處于關閉狀態(tài),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其蘊含的強大力量,這些推進器的直徑都超過了二十米,內部的結構復雜精密,顯示出五大星域先進的推進技術。
飛船的側面裝甲上可以看到各種標識和文字,雖然經過了長時間的風化,但依然可以辨認出一些關鍵信息,陳楚看到了五大星域聯(lián)邦的標志,以及一些技術參數和制造信息。這些信息證實了這確實是一艘來自五大星域的正規(guī)民用飛船。
風少則被飛船表面的各種細節(jié)所吸引,他用手輕撫著裝甲表面,感受著金屬的質感和溫度,對他來說,這種材質和工藝都是前所未見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充滿了神秘和魅力。
飛船的表面還可以看到各種傳感器和通訊設備,這些設備雖然經過了長時間的暴露,但大部分依然保持著完整的外形。
陳楚知道,這些設備對于飛船的正常運行至關重要,他需要仔細檢查它們的狀態(tài)。
在飛船的中段位置,可以看到幾個巨大的艙門,這些艙門現(xiàn)在都處于關閉狀態(tài),表面覆蓋著厚重的裝甲板,要進入飛船內部,就必須找到打開這些艙門的方法。
飛船的整體設計充滿了實用性和美感的完美結合,每一條線條都經過精心設計,要保證結構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還要具備美感,這種設計理念體現(xiàn)了五大星域造船技術的高超水平。
隨著他們在飛船周圍的不斷探索,更多的細節(jié)逐漸顯現(xiàn)出來,飛船的表面布滿了各種維護口和檢修通道,這些設施為飛船的日常維護和緊急修理提供了便利,雖然現(xiàn)在這些設施都處于封閉狀態(tài),但依然可以看出其精密的設計和制造工藝。
整個探索過程讓陳楚對這艘飛船的狀態(tài)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雖然外表看起來有些破舊,但核心結構依然完好,這給了他很大的信心,他相信,只要能夠進入飛船內部,啟動相關系統(tǒng),這艘飛船依然能夠承擔起星際航行的重任。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進入這艘飛船?
這艘飛船雖然是民用飛船,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權限和密碼,也不可能輕輕松松地進入。五大星域的飛船安全系統(tǒng)極其嚴密,即使是民用飛船,也配備了多重防護措施,包括生物識別、密碼驗證、權限確認等多個層次的安全保障。
如果穆術在就好了。
穆術是金屬系異能者,她可以輕松地把宇宙飛船的外殼融開一個大洞,然后直接進入宇宙飛船內部。她的異能可以操控和改變金屬的形態(tài),對于這種情況來說是完美的解決方案。
穆術!
想到穆術,陳楚下意識地看了一眼風少。按照當初小和尚和他的分析,人類歷史上那些傳說中翻云覆雨、移山倒海的神仙其實就是異能者,而風少這種擁有超自然能力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無限接近神仙的異能者。
如果風少真的是異能者,那么,他應該有進入宇宙飛船的辦法。
此時,風少正在宇宙飛船下方好奇地撫摸著宇宙飛船巨大的支撐柱,他的手掌輕撫著支撐柱表面那堅硬的金屬,眼中充滿了對這種未知技術的好奇和敬畏。
這艘宇宙飛船的支撐柱有三根,呈三角形分布,為整個飛船提供穩(wěn)定的支撐,支撐柱的直徑都超過了十米,每一根都如同巨大的金屬柱子,直插入地面深處,當然,對于五大星域先進的飛船制造技術來說,通常是不需要支撐柱的,因為,無論是軍用飛船還是民用飛船,都配備有反重力系統(tǒng),反重力系統(tǒng)可以讓飛船懸停在星球表面,甚至于緊貼著地面而無需接觸地面。
通常情況下,使用支撐柱的時候,是準備長期停泊,這表明當年這艘飛船的船員們已經做好了長期駐留的準備,或者說,他們已經意識到短期內無法離開這顆星球。
陳楚走到了風少身邊,他雖然在五大星域見過無數巨大的宇宙飛船,但也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觀察飛船的支撐柱,立刻產生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壓迫感。,種壓迫感不僅來自于支撐柱的巨大尺寸,更來自于它所代表的強大工程技術和制造能力。
支撐柱的直徑大約在十米左右,從金屬的結構和表面的液壓接口來看,應該是采用了先進的液壓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可以根據地面的情況自動調節(jié)支撐柱的高度和角度,確保飛船始終保持水平和穩(wěn)定。
當陳楚感到最震撼的是支撐柱下面的金屬底座面板,這些面板的面積至少超過了兩百個平方米,其厚度也達到了近兩米,形成了一個足夠大的受力面積,這種設計確保了飛船的巨大重量能夠均勻地分散到地面上,避免因為壓力過大而導致地面塌陷。
每一個底座面板都經過精密的計算和設計,表面布滿了復雜的紋理和加強筋,這些結構不僅增加了面板的強度,還提供了更好的抓地力,即使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這些底座也能確保飛船的穩(wěn)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