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的吳二白雖然沒動,眼睛卻一錯不錯盯著青年。
見兩個叔叔,如臨大敵,吳歧忙擺手,示意自己沒事,“沒事沒事,就是想到什么,覺得有點奇怪。你們等我再看看?!?/p>
說罷,他走回女神像身邊。
解連環(huán)不放心,還是跟侄子走到神像前,對已經(jīng)站到神臺上的侄子說:“乖乖,你小心點兒。有什么不妥,就告訴叔,別自己亂碰啊?!?/p>
“知道。”吳歧隨口應了,眼神卻黏在女神像上。
他繞神像走了半圈,在神像后方看到一張帛畫。
因為光線昏暗,吳歧借助打火機的光亮,仔細觀察起這幅帛畫:
這是一幅t字形帛畫,幾乎和女神像等高。
圖畫所示內(nèi)容,大致可以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分別代表天界、人間和陰間。粗略一看,竟和那周墓里,子母棺上的浮雕內(nèi)容,有異曲同工之妙。
帛畫上的圖案繁多復雜,色彩濃艷。
底色是紅褐色,其上所繪之物的顏色,大多是朱砂、石青、石綠、藤黃、銀色、月白等暖色,或和底色反差較大的冷色。
吳歧從下往上看,最下方所繪之物,大多是龍、蛇、魚等會游水的生物,證明這部分內(nèi)容畫的是水底世界。
有些地方的宗教認為,水中的魚,是逝者靈魂所化,所以這部分水底世界,其實可以看作九泉、幽冥或黃泉。
吳歧注意到這部分內(nèi)容,居于主體的是兩條長得像蛇一樣的大魚。這兩條魚彎曲纏繞在一起,魚身共同托起一只青鳥。
但這青鳥長相十分怪異:人面鳥身,又可以看作,是青鳥臉上戴了一個人形面具?
古人的想法,還真是奇特。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比起今人也不遑多讓,甚至還要更加離奇。吳歧想。
吳歧接著往蛇形魚兩側(cè)看去。
魚兩側(cè)各有一只扁平臉,眼周羽毛呈輻射狀,細羽排列成大臉盤,嘴短、前端鉤曲的鴟鸮;
和一只長喙、渾身漆黑有光澤,翅遠長于尾,嘴、腿及腳俱是純黑的三足烏鴉。
它們頭尾相接,在蛇形魚兩邊分別形成一個圓環(huán)。
商周時期,鴟鸮被視為神圣的象征,常出現(xiàn)在藝術(shù)品和宗教儀式中。商朝人認為鴟鸮是能通神的靈物,但隨著時間推移,鴟鸮在后世逐漸被視為不祥之鳥,象征死亡和不幸。
而另一種神鳥金烏,東晉《玄中記》有云:“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為巢于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p>
如果說,金烏象征白天的太陽,那鴟鸮就代表黑夜的太陽。
他們在扶桑神樹上,完成日夜更替。這種更替,未嘗沒有“從陰到陽,從死到生”的含義轉(zhuǎn)換。
吳歧再往上看,是“人間”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