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八佾,音同“八億”,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資格使用的舞蹈規(guī)格,為八行八列。
笑歸笑,該干的事不能耽誤,吳歧幾人沒有皮劃艇這么“高級”的設(shè)備,就只好人工造船,用周圍粗細合適的竹子做個竹排。
河水流速快,吳歧擔(dān)心普通的竹排抗不住水流沖擊,就叫幾個伙計幫他做“九曲竹筏”,這種竹筏常見于武夷山,有浮力大,吃水淺,輕便靈活的特點。
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就可使它平穩(wěn)漂過深潭,亦可極速滑下淺灘;可以靈巧地避開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劇地轉(zhuǎn)彎。
制作一張九曲竹筏,要取直徑23cm左右的毛竹,8根為一組,每根裁為9~10米長。
制作工序有去皮、晾曬、擺直、燒排頭、拼排等數(shù)道工序。
其中,“燒排頭”是竹排制作的關(guān)鍵工序。
其做法是將竹坯置于h形碼凳,取老松煙在排頭翹曲緩緩加熱,使之慢慢彎曲。熏烤時,要時刻注意曲度的變化,保持弧線流暢,不能出現(xiàn)折角。熏烤過程中,火力要溫而不烈,用力要勻而不急。
雖說制作工藝有點復(fù)雜,但吳歧幾人也不是在做工藝品,只要大致能成型,在使用期間別出什么大紕漏,其他不必要的細節(jié),就能省則省,沒那么講究了。
動手之前,吳歧先到河邊,探了一下河流的深淺和流量。他估計,自己并三個伙計,和所有攜帶的裝備、供給,大約得做兩條竹筏。
于是大家熱火朝天地開干了。
三個伙計負責(zé)砍竹子和去皮等體力活,吳歧負責(zé)燒排頭等技術(shù)活,幾個人“吭哧吭哧”一通忙活,總算把兩個竹筏做好了。
四人合力把兩個竹筏推進河里。
吳歧和六馬負責(zé)拿竹竿控制住竹筏,不讓它們被河水沖走,另外兩個伙計則負責(zé)把裝備、供給裝到竹筏上。
四人分坐兩筏,六馬和另一名伙計九鼎負責(zé)“撐桿掌舵”,竹筏順著河水自西向東而下。
此間山嶺多呈平行帶狀分布,山勢比剛才的峽谷還要險峻,山體大致由麻巖和花崗巖構(gòu)成,東麓有大斷裂。
讓吳歧驚嘆的是,斷裂處,竟有一高峰拔地而起。
它生于此深壑幽谷之中,卻巍然矗立,直刺蒼穹!
如此奇峰,世間少有,臨河一側(cè),如同絕壁;嶙峋峭拔,寸草不生。偶有峭壁罅隙,也是奇松橫偃,姿態(tài)各異。有的凌空直立,有的振翅欲飛,有的翩躚起舞,有的宛若蛟龍。千姿百態(tài),瑰瑋萬狀。
如此絕景,當(dāng)真要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讓吳歧感嘆,人在這天地萬物、自然法則中,是何等渺小。
這時河水雖然曲折蜿蜒,流速卻比剛開始緩和不少。這讓吳歧能慢悠悠欣賞這人世間,難得能有幾回聞的曠世奇景。甚至讓他覺得,他不是來找三叔,而是來旅游度假,體驗水上項目的。
要不要考慮開個水上樂園呢?
吳歧坐在竹筏上,很認真地思考起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