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路初開:從學徒到巨賈
嘉靖三十七年,蘇州府城西街的「聚賢閣」書肆里,十六歲的陳遠正踮腳整理書架。這個出身寒門的少年,因家貧輟學后跟著書肆老板做學徒,卻在油墨書香中窺得商機——江南士紳云集,科舉用書需求極大,而坊間刻本錯漏頻出。
「若能??本荆土脊た贪?,定能暢銷?!龟愡h向老板提議,卻遭呵斥:「豎子安知刻書之費?」少年不服,省吃儉用攢下碎銀,又說服城南老舉人顧修合作,以「顧氏家藏本」為底本,雇了三個刻工,在自家小院試刻《論語集注》。
三個月后,字跡清晰、斷句精準的新書擺上貨架,被府學諸生搶購一空。陳遠用賺來的二十兩銀子擴充書坊,定名「鴻文堂」,并定下規(guī)矩:每刻一書,必請名師??保蹆r僅為同行七成。至嘉靖四十年,「鴻文堂」已在南京、杭州設分號,年利潤逾千兩,陳遠成了江南書商新秀。
第二章
災年善舉:開倉放糧與義學啟蒙
嘉靖四十二年夏,江南暴雨成災,太湖周邊農田盡毀,饑民涌入蘇州城。陳遠見城門下老弱枕藉,想起幼時隨父逃荒的慘狀,當即下令:
1。
打開書坊后院糧倉,每日施粥兩頓,不限流民身份;
2。
收購民間滯銷竹料,以「編草席換糧食」為名,雇流民做工,日結五合米;
3。
在粥廠旁搭棚設「鴻文義塾」,招流民孩童識字,聘秀才授課,每人發(fā)《三字經》刻本。
此舉耗銀三百余兩,卻救活數千人。有書商嘲諷他「傻」,陳遠卻說:「書商賺的是文脈錢,百姓有活路,文脈才不斷?!沽x塾辦了三年,竟有三個流民子弟考中童生,其中一人后來成為「鴻文堂」賬房,這是后話。
第三章
漕運革新:以商道濟民生
隆慶元年,朝廷解除海禁,陳遠將目光投向漕運。他發(fā)現江南糧食北運成本極高,沿途漕吏盤剝嚴重,而北方災年時,糧價暴漲至正常三倍。
「若設『義倉聯(lián)運』,定能兩全其美?!龟愡h聯(lián)合數位徽商,組建「江南義漕商會」,做了三件事:
-
平價收糧:在蘇州、松江設「惠民糧站」,以略高于市價收購糧農稻谷,避免奸商壓價;
-
分段運輸:雇商船走海路運糧至天津衛(wèi),再由商會自設車隊轉運至北京及周邊,繞過二十四處關卡,成本降低四成;
-
災年賑糶:約定每年從利潤中提留一成,存入「義倉」,遇北方災年,以平價開倉售糧,嚴禁商人囤積。
萬歷元年,山東大旱,「義漕商會」開倉放出十萬石糧食,售價僅為黑市一半,救活數十萬人。朝廷聞訊,賜陳遠「義商」匾額,特許其漕船免驗通行。
第四章
實業(yè)報國:織坊里的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