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新生記
莫干山的晨霧還沒散盡時,陳默已經(jīng)站在那座老宅院前了。青灰色的瓦片上沾著露水,木質門框被歲月磨得發(fā)亮,門楣上"耕讀傳家"的匾額雖斑駁卻風骨猶存。三個月前,他就是被這股子穿越時光的沉靜打動,當場拍板要把這里改造成高端民宿??纱丝掏そ硞冞f來的檢測報告,他指尖捏著的圖紙幾乎要被汗浸濕。
"陳總,地基沉降超過十五公分,西邊廂房的梁柱都有裂紋。"工程監(jiān)理老周的聲音帶著難掩的焦慮,"按現(xiàn)在的標準,不加固根本沒法動工。"
陳默蹲下身,手指摳了摳墻根的泥土。黑色的淤泥混著碎磚塊簌簌往下掉,露出底下松動的碎石墊層。這座光緒年間的老宅像位風燭殘年的老者,看似硬朗的骨架早已被歲月蛀空。他想起考察時房東說的話:"這房子啊,下雨天墻根能長出蘑菇來。"當時只當是趣聞,此刻才明白其中的隱患。
"加固方案要多少錢?"他抬頭時,晨光恰好刺破云層,照亮院子里那棵歪脖子桂花樹。
"最少再加八十萬,工期延長一個月。"老周遞過測算表,"而且咱們申請的施工許可證,環(huán)保那邊卡得緊,說老建筑改造不能用大型機械,粉塵排放也有限制。"
辦公室的鐵皮柜被陽光曬得發(fā)燙,陳默盯著墻上的進度表,紅筆圈住的竣工日期像道催命符。上周剛和投資人簽了協(xié)議,對方特別強調要趕在國慶旺季前開業(yè)。他摸出手機翻到和設計師小林的聊天記錄,對方昨天還發(fā)來新出的庭院效果圖,潺潺流水繞著青石板路,轉角處要種上房東說的那株百年紫藤。
"召集所有人,下午三點開會。"他把圖紙卷成筒狀,指節(jié)因為用力而發(fā)白。
會議室的吊扇吱呀轉著,運營主管張姐把剛泡好的茶往桌上推了推:"我昨天去周邊民宿打聽了,有家去年也是改造老宅,就因為地基沒處理好,開業(yè)半年就塌了半面墻。"她翻開筆記本,"不過他們找的那家加固隊不錯,據(jù)說能把工期壓縮到二十天。"
"錢呢?"營銷主管小楊敲著計算器,"咱們的預算已經(jīng)超了十五萬,再墊八十萬,二手車行那邊的現(xiàn)金流會斷。"
陳默忽然想起三年前賣第一輛新能源二手車時的情景。那個暴雨夜,客戶突然說車電池有問題,他冒雨跑了四十公里去檢修,發(fā)現(xiàn)只是傳感器故障。當時攥著客戶遞來的煙,他在雨里站了很久,后來才明白做生意就像修電路,總得留著備用保險絲。
"我去找王總談談。"他起身時碰倒了椅子,"小林,你和老周重新出套方案,不用大型機械的那種。張姐,幫我約下環(huán)保局的李科長,就說明天中午我請他吃農(nóng)家樂。"
王總的茶室飄著檀香,青瓷茶杯里的碧螺春舒展著。聽完陳默的話,這位頭發(fā)花白的企業(yè)家慢悠悠轉動著茶杯:"小陳,我投你是看你有沖勁,但做生意得懂止損。"他指節(jié)敲了敲桌面,"地基問題就像人得心臟病,花錢治是應該的,但你得讓我看到藥方靠譜。"
陳默把新方案攤開在茶案上,上面用紅筆標著重點:采用靜壓樁加固,人工挖孔避免大型機械;購買霧炮機控制粉塵;把西廂房的改造改成鋼結構夾層,既保留原貌又節(jié)省工期。"王總您看,這樣能省十二萬,工期只多二十天。"他指著圖紙上的紫藤架,"等明年春天開花,您來喝茶的地方都給您備好了。"
王總盯著圖紙笑了,眼里的皺紋擠成一團:"你小子,倒會給我畫餅。"他從抽屜里拿出支票本,"再加五十萬,算我追加投資。但有條件,國慶節(jié)我要在這兒辦我孫子的滿月酒。"
環(huán)保局的辦公室掛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標語,李科長翻著陳默帶來的資料,忽然指著其中一頁:"你們打算用的防水涂料,Voc含量超標了。"他從文件柜里抽出本手冊,"老建筑改造得用水性涂料,雖然貴點,但對木材腐蝕性小。"
陳默看著手冊上的檢測標準,忽然想起考察時住過的那家百年民宿。老板娘每天用桐油擦拭梁柱,說這樣既能防潮又能保留木頭的清香。"李科,我們改用傳統(tǒng)桐油行不行?"他掏出手機翻出照片,"您看,這是我找到的老工藝,純植物提取的。"
李科長推了推眼鏡,照片里穿藍布衫的老師傅正往木頭上刷著琥珀色的油。"這個法子好啊。"他忽然拍了下手,"上周非遺保護中心還來找我,說想推廣傳統(tǒng)工藝。你們要是用這個,我給你們申請環(huán)保補貼。"
加固工程開工那天,陳默帶著工人給老宅磕了三個頭。八個工人輪流用轆轤吊土,井口垂下的麻繩勒得肩膀發(fā)紅。小林設計的圓形觀察窗剛好對著那棵桂花樹,陳默每天都要趴在窗上看會兒,看著樹根周圍的泥土慢慢結實起來。
有天半夜暴雨突至,他被電話驚醒,抓起雨衣就往工地跑。西廂房的臨時支撐架被風吹得搖晃,老周正帶著工人用鋼管加固。雨水順著安全帽流進眼睛,陳默抹了把臉,忽然發(fā)現(xiàn)墻角的排水孔正往外冒水——那是他們特意挖的導流溝,把雨水引向了院外的蓄水池。
"陳總,你看!"小林舉著手機照向地基,靜壓樁周圍的泥土紋絲不動。月光透過云層灑下來,老宅的輪廓在雨里格外清晰,像是終于站穩(wěn)了腳跟。
九月底的清晨,陳默站在修繕一新的院子里。青石板路縫隙里冒出青苔,紫藤架下的石桌擺著剛沏的茶。老周正指揮工人掛燈籠,張姐拿著登記表核對試營業(yè)的訂單,小楊舉著相機拍短視頻:"家人們看過來,這座百年老宅的新生密碼。。。"
手機突然震動,是王總發(fā)來的消息:滿月酒定在十月三號,三十桌。陳默抬頭望向晴空,桂花香隨著風漫過院墻,遠處傳來游客的笑聲。他想起那些在工地上度過的夜晚,手電筒的光柱刺破黑暗,照亮過松動的地基,也照亮過圖紙上的未來。
墻角的排水管還在滴答滴水,落在特意保留的老石板上,像極了時光的腳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