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蹲在坡上抽煙,木杖插在泥里圍成圈。當(dāng)林硯讓人把新圖紙鋪在油布上時,老者突然站起來,指著圖紙邊角的排水系統(tǒng):"這里要改成八卦形,不然雨季會積水。"
周振邦在一旁翻譯:"他年輕時跟著廣東師傅學(xué)過看風(fēng)水,其實是懂水利的。"林硯望著老者溝壑縱橫的臉,突然發(fā)現(xiàn)他斗笠下露出的玉佩,和父親書房里那個貔貅掛件一模一樣。
商會的酒樓成了臨時會議室,木柜里的陳年普洱散發(fā)著陳香。周振邦翻出本線裝的《檳城華人史》,指著其中一頁:"你選的地塊,當(dāng)年是福建同鄉(xiāng)會的義地。那些村民里,有一半是當(dāng)年守墓人的后代。"
林硯的鋼筆在圖紙上劃出新的輪廓,把原定的地下室改成了紀念亭。當(dāng)她在設(shè)計圖上添上"僑胞紀念館"幾個字時,窗外的陽光正好穿過雨云,照在祠堂的琉璃瓦上。
四、破土?xí)r的鞭炮
奠基儀式那天,林硯特意穿了件月白色旗袍。村民們帶來了自家釀的椰子酒,老者用木杖在紅土上畫了個圈:"今天辰時破土,與月神相沖,等午時再開工。"
周振邦悄悄告訴她:"其實是怕太早開工,露水打濕水泥。"林硯望著老者給每個工人遞檳榔的背影,突然想起在商會看到的老照片,1950年的奠基儀式上,也是這樣的場景——華人與當(dāng)?shù)厝斯诧嬕疲菊扰c水準儀并排而立。
當(dāng)挖掘機的鏟斗終于落下時,鞭炮聲驚飛了榕樹上的白鷺。有個戴頭巾的馬來婦女捧著個陶罐走來,里面裝著當(dāng)年逃難者留下的銅錢。"我祖父說,這些錢能保平安。"她的華語帶著濃重的閩南腔。
地下室改成的紀念館里,周振邦捐出了父親留下的逃難賬本,村民們送來祖輩用過的扁擔(dān)和水瓢。林硯站在玻璃展柜前,看著那些帶著歲月痕跡的物件,突然明白父親說的"地頭蛇",其實是扎在這片土地上的根。
五、椰影里的地標
一年后的剪彩儀式上,林硯站在刻有雙語銘文的紀念碑前。碑的正面是項目介紹,背面刻著:"1942-2023,此土之下,皆為鄉(xiāng)親。"
周振邦的孫子舉著平板電腦直播,鏡頭里,紀念亭的飛檐與雙子塔的鋼構(gòu)相映成趣。有個老華僑對著鏡頭抹眼淚:"我父親當(dāng)年就躲在這坡上,沒想到七十多年后,能在這里看到同胞建的大樓。"
暴雨又至?xí)r,林硯在辦公室看著監(jiān)控。工人們正在加固紀念亭的柱子,幾個戴斗笠的村民幫忙搬運沙袋,他們的木杖靠在新栽的菩提樹下,杖頭的孔雀紋在雨中閃著光。
周振邦送來新印的商會通訊錄,在她的名字旁用朱筆寫著:"馬來西亞的生意,要讓當(dāng)?shù)厝擞X得你是來認親的,不是來掘金的。"
窗外的霓虹燈亮起,林硯望著大樓頂層的"中華廳",那里今晚要舉辦中秋晚宴。餐桌上的月餅旁,會擺著當(dāng)?shù)厝藧鄢缘囊z糕——就像她學(xué)會的那樣,在圖紙上畫下鋼筋的同時,也給土地里的故事留出位置。
紅土地上的新地標在夜色里亮起燈火,像顆鑲嵌在雨林里的明珠。林硯知道,真正穩(wěn)固的地基,從來不止鋼筋水泥,還有那些深埋在土里的根,和跨越山海的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