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他在白板上寫下:"月升時,門常開。"
團隊起初覺得太簡單,直到去村里采風時,發(fā)現(xiàn)老人們打招呼最愛說的就是"我家門開著"。這句話里藏著山里人的實在——不用預約,不必客套,來了就是客。周姐試著把這句話翻譯成英文,"moon
Rises,
door
open",竟意外地有種詩意。
他們還設計了副標語,刻在即將安裝的木門門環(huán)上:"三盞燈,五杯茶,等你來。"三盞燈指的是庭院里的三盞煤油燈,五杯茶對應著五種當地特產的野茶。陳默特意交代木工,要把字刻得深些,"讓客人摸到的時候,能感覺到溫度"。
定稿那天,團隊在臨時搭建的露臺上聚餐。有人提議舉杯慶祝,陳默卻指著遠處的山影說:"真正的口號,是客人住過之后,會跟朋友說的那句話。我們現(xiàn)在做的,不過是搭個架子。"話音剛落,山坳里忽然飄來一陣桂花香,明明還沒到花期,卻讓每個人都想起了家里的味道。
四、網站里的留白
技術總監(jiān)老楊第一次展示官網demo時,陳默正在核對家具采購清單。屏幕上跳出的頁面花團錦簇,滾動播放著莫干山的四季風光,導航欄里塞滿了"預訂房型活動"等十幾個按鈕。
"關掉音樂,去掉自動播放的視頻。"陳默放下手里的筆,"我們不是在做旅游電商,是在給客人寫封信。"
改版花了整整一個月。他們砍掉了70%的圖片,只留下清晨的竹霧、午后的光影、月夜的庭院三個場景,每張圖都留了大面積的留白。預訂流程從原來的五步簡化成三步,點擊首頁的月亮圖標,就能直接看到未來一周的空房情況。最特別的是"山語"板塊,每天更新一句當地老人說的話,比如"雨前的筍最嫩","月亮圓時山里的蘑菇會發(fā)光"。
陳默堅持要加一個"不完美"專欄。里面放著施工時拍的照片:被臺風刮斷的古樹、修復時不小心打碎的青瓷碗、試菜時炒糊的筍干。。。配文寫著:"我們還在學習如何做好一間民宿,就像月亮總有陰晴圓缺。"
技術團隊覺得這樣會顯得不專業(yè),直到收到第一封來自上海的郵件。那位客人說,就是看到這個專欄才決定預訂的,"比起完美的廣告,我更想住進真實的山里"。
社交媒體的運營方案則充滿了煙火氣。小紅書賬號由喜歡攝影的小李負責,每天發(fā)一張施工中的細節(jié)圖:瓦當里長出的野草、工匠師傅的工具包、試做的桂花糕。抖音賬號更簡單,只有延時攝影拍的月升過程,配的音樂是當地山民哼唱的小調。
預熱宣傳啟動那天,他們沒做任何推廣,只是把官網鏈接發(fā)到了之前積累的二手車客戶群。沒想到兩小時后,就收到了二十多個預訂咨詢。有位曾經買過陳默二手車的客戶留言:"從你賣車時就知道你靠譜,開民宿肯定差不了。"
陳默看著那條留言笑了。原來品牌的積累從不是從零開始,你做過的每一件事,說過的每一句話,早就悄悄埋下了伏筆。
五、時光里的伏筆
商標注冊證寄到那天,正好是老宅院的上梁儀式。陳默把燙金的證書放在供桌上,和魯班尺、墨斗擺在一起。木匠師傅敲下最后一顆釘子時,山風忽然吹起,將紅綢布卷向天際,露出梁上刻著的"月升"二字。
他們在官網發(fā)起了"尋找月升故事"的活動,邀請網友分享和月亮有關的記憶。有位杭州的姑娘說,小時候外婆總在月光下給她梳辮子;有個上海的老先生發(fā)來老照片,說五十年前曾在莫干山看月出。這些故事后來都被刻在了民宿的走廊墻上,成了最特別的裝飾。
施工進度播報成了社交媒體的爆款。小李拍的"工匠日記"系列,記錄了瓦匠王師傅如何修復開裂的土墻,廚師張姐試做了多少種筍的做法。有網友專門從蘇州趕來,就為了嘗嘗視頻里那款失敗了八次的楊梅酒。
周姐最初反對把這些"不專業(yè)"的內容放出去,直到發(fā)現(xiàn)預訂客戶里,有三成是沖著這些真實的細節(jié)來的。"現(xiàn)在的人見多了精致的廣告,反而稀罕這份實在。"她感慨道。
品牌視覺系統(tǒng)最終定稿時,陳默特意加了個細節(jié):所有宣傳物料上的二維碼,都設計成了燈籠的形狀。掃碼進去不是預訂頁面,而是段音頻——錄的是老宅院傍晚的蟲鳴,間或夾雜著工匠們的笑談。
"你看這二維碼,"他指著設計稿對團隊說,"看似是連接線上線下的工具,其實是在告訴客人,我們這里有真實的聲音,真實的生活。"
那天傍晚,所有人都下山了,陳默獨自留在院子里。夕陽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投在即將鋪設石板的地面上。他想起剛做二手車時,有人說他一個毛頭小子成不了氣候;想起決定開民宿時,朋友們勸他別瞎折騰。
月光慢慢爬過墻頭,漫過他的腳背,漫過那些尚未完工的角落。他忽然明白,所謂品牌,不過是在時光里埋下無數伏筆,然后靜待某個月色正好的夜晚,讓所有用心都被看見。
遠處傳來工匠們收工的笑罵聲,夾雜著山澗的流水聲。陳默掏出手機,給團隊發(fā)了條信息:"明天開始,我們的故事,才真正要開始了。"屏幕的光映在他眼里,像極了初升的月亮,溫柔,卻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