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境啟章
清晨六點,第一縷陽光穿透貴州山谷的薄霧,給層疊的山巒鍍上金邊。林默站在觀景臺,望著遠處蜿蜒的觀光車軌道在綠樹間若隱若現(xiàn),耳邊傳來施工隊最后調(diào)試索道的嗡鳴??诖锏氖謾C震動起來,是景區(qū)運營總監(jiān)發(fā)來的消息:"林總,所有設施驗收完畢,應急預案演練通過。"
他深吸一口氣,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草木清香。三年前在衛(wèi)星地圖上偶然發(fā)現(xiàn)的這片秘境,如今正靜靜等待首批游客的到來。手機相冊里還存著初見時的模樣:泥濘的山路,散落的土坯房,只有那條穿谷而過的溪流始終奔涌——現(xiàn)在它有了個新名字,喚作"響玉澗"。
一、開園序曲
上午九點,開園儀式的鑼鼓聲驚起一群白鷺。林默站在臨時搭建的主席臺上,看著臺下攢動的人頭。前排是西裝革履的市縣領導,后排是舉著相機的媒體記者,更遠處是背著登山包的首批游客。他整理了一下手工定制的亞麻西裝袖口,這是特意請莫干山民宿的老裁縫做的,袖口繡著極小的山茶花圖案——那是他第一個民宿庭院里種的花。
"從一臺二手車檢測儀,到今天的云境景區(qū),我花了八年。"他的聲音透過音響傳遍山谷,"有人問我為什么放著好好的民宿不做,要來這深山老林砸錢。"他指向身后的山巒,"因為這里的霧會跳舞,這里的石頭會說話,更重要的是——"他頓了頓,目光掃過人群里幾個熟悉的面孔,那是當年跟著他改造老宅院的施工隊長、第一個民宿的廚師長,"這里有我們。"
掌聲里,他按下啟動球。電子屏上的倒計時歸零,景區(qū)大門緩緩打開。游客們像潮水般涌進去,孩子們直奔溪邊的親水步道,攝影愛好者則扛著器材沖向觀景臺。林默注意到有位白發(fā)老人拄著拐杖在入口處駐足,正撫摸著刻有"云境"二字的青石牌坊。
"李老,您怎么來了?"林默快步迎上去。這位退休的古建筑學家,當年曾指導過莫干山老宅院的改造。
老人笑著擺手:"來看看你這孩子長什么樣。"他指著牌坊上的雕刻,"這如意紋用的是徽派技法,但線條里有苗繡的靈動,不錯。"
兩人并肩往里走,沿途都是忙碌的工作人員。穿著靛藍土布制服的引導員正用雙語介紹景點,騎著電動巡邏車的保安向他們敬禮。走到山腰處,林默指著一片正在建設的建筑群:"那里要做非遺工坊,已經(jīng)請了六位苗銀匠、蠟染藝人入駐。"
"還記得當年你非要保留莫干山老宅的木窗欞嗎?"李老突然問。
林默點頭。當時設計師堅持要換成斷橋鋁窗,是他力排眾議保留了雕花木窗,只是在內(nèi)部加了層隱形紗窗。
"商業(yè)的本質(zhì)不是創(chuàng)造,是連接。"老人意味深長地說,"你連接的不只是游客和風景,是過去和現(xiàn)在。"
正午的陽光穿過竹林,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林默的手機不斷彈出消息:民宿區(qū)入住率100%,度假酒店的懸崖餐廳已訂滿,山腳下的生態(tài)停車場新增了五十輛自駕游車輛。他打開后臺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實時客流熱力圖上,紅色的人流主要集中在溪邊和觀景臺,而他特意設計的民俗表演廣場目前還是綠色——那是下午兩點有苗族飛歌表演的地方。
"林總,餐飲區(qū)報告,土雞湯快不夠了。"運營總監(jiān)小跑過來,遞上平板電腦。
林默看著屏幕上的庫存表,野生菌燉雞是民宿餐廳的招牌菜,沒想到景區(qū)餐廳也這么受歡迎。"讓莫干山那邊調(diào)兩只過來。"他隨口吩咐,隨即意識到不對,"算了,通知采購部從縣城補送,莫干山的雞要留給那邊的客人。"
總監(jiān)剛走,市場部經(jīng)理又湊過來:"抖音上#云境霧海#的話題已經(jīng)有五十萬播放了,有個旅游博主的現(xiàn)場直播在線人數(shù)破萬。"她把手機遞給林默,屏幕里是云霧繚繞的山谷,主播正驚嘆著"像闖進了仙境"。
林默忽然想起七年前,他蹲在二手車市場的角落里,用手機拍攝檢測車輛的視頻,那時一個視頻的播放量能過千就謝天謝地了。
二、山水答卷
傍晚的員工食堂里,林默端著餐盤找了個角落坐下。剛扒了兩口飯,就看到工程部經(jīng)理張工端著碗湊過來。這位跟著他從莫干山項目就一起打拼的老伙計,眼下熬得滿眼血絲。
"索道運行一切正常,就是三號觀景臺的遮陽棚有點漏雨,明天一早修。"張工呼嚕嚕喝著湯,"還有,今天有個老太太在臺階上崴了腳,醫(yī)務室處理得很及時,家屬挺滿意的。"
林默放下筷子:"把所有臺階都檢查一遍,該加防滑條的加防滑條,該裝扶手的地方趕緊裝。"他想起上午那位拄拐杖的李老,"再采購一批可折疊的輕便輪椅,放在游客中心備用。"
這時,民俗表演隊的隊長阿依來了。這個穿著苗族百褶裙的姑娘眼睛亮晶晶的:"林總,今天的飛歌表演好多人看,還有游客想跟我們學刺繡呢。"她遞過來一個筆記本,"這是大家提的建議,說希望能增加夜間的篝火晚會。"
林默翻看著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游客的留言。有一條用娟秀的字跡寫著:"這里的星空比城市的燈海美,但山路太黑了,能不能裝些路燈?"
"篝火晚會可以搞,但要嚴格控制范圍,注意防火。"他在筆記本上寫下批示,"路燈的事,讓設計部想想辦法,用太陽能的,造型要和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不能破壞夜景。"
正說著,手機響了。是財務總監(jiān)打來的,語氣帶著興奮:"林總,今天的營收數(shù)據(jù)出來了,比預期高出三成!特別是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那個山形書簽賣斷貨了。"
林默掛了電話,心里卻沒有太多喜悅。他想起剛接手這個項目時,有村民背著竹簍來工地,說這里的山是神山,不能動。他花了三個月時間,挨家挨戶去拜訪,跟老人們聊家常,看孩子們在溪邊捉魚,最終才說服他們:開發(fā)不是破壞,是讓更多人知道這里的美。
晚飯后,他沿著溪邊散步。月光灑在水面上,像鋪了一層碎銀。幾個工作人員正借著月光檢查步道的燈光,看到他都停下來打招呼。走到一處拐彎,他聽到隱約的吉他聲。循聲過去,看到兩個年輕人坐在石頭上,男生彈著吉他,女生輕聲哼唱著。
"你們是游客?"林默輕聲問。
兩人驚訝地抬頭。男生連忙站起來:"您是林總吧?我們下午聽了您的演講。"他指著女生,"我是做旅游App的,她是攝影師。我們覺得這里太適合做深度體驗游了,想跟您談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