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后,張叔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樹下,思緒還沉浸在博物館里看到鐵犁的那一刻。那把鐵犁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他記憶深處的大門,往昔的點點滴滴不斷地在腦海中浮現(xiàn)。
他想起有一次,在犁地的時候,不小心挖到了一塊大石頭,犁尖狠狠地撞在了石頭上,發(fā)出“哐當”一聲巨響。張叔當時心疼壞了,趕忙停下牛,查看鐵犁的情況。還好只是犁尖稍微有些變形,回家后,他費了好大的勁兒,又是敲又是磨的,才把犁尖給修整好。
還有一年春天,村里的老李家因為牛生病了,沒辦法犁地,眼瞅著就要錯過春耕的好時節(jié)。張叔知道后,二話沒說,牽著自家的牛,扛著鐵犁就去了老李家的田里,幫著他們把地給犁完了。那時候,鄰里之間就是這樣互幫互助,靠著一把鐵犁,維系著濃濃的鄉(xiāng)情。
張叔的老伴兒端了一杯熱茶過來,坐在他身邊,看著他發(fā)呆的樣子,笑著說:“又在想以前的事兒啦?都過去了,現(xiàn)在孩子們都過得挺好,咱也該享享清福了。”張叔接過茶杯,喝了一口,微微嘆了口氣說:“是啊,日子是越過越好了,可那些過去的日子,總是忘不了啊,那時候雖然苦,但是心里踏實。”
老伴兒點點頭,說:“誰說不是呢,不過現(xiàn)在看著村里的變化,也挺高興的,咱這一輩子也算是見證了時代的大變遷了?!眱扇俗跇湎?,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回憶著過去的歲月,感慨著如今的生活。
第七章:村里的故事
在這個小山村,每一戶人家都有著和鐵犁相關(guān)的故事。張叔家隔壁的老王,年輕的時候是村里有名的種地能手,他的那把鐵犁更是被他擦拭得锃光瓦亮。
老王曾經(jīng)靠著那把鐵犁,在村里的種地比賽中拿過獎呢。那時候,每到春耕時節(jié),村里就會組織種地比賽,看誰家犁地又快又好,翻起的土壟又整齊又均勻。老王總是會提前把鐵犁準備好,把犁尖磨得鋒利無比,然后在比賽當天,精神抖擻地牽著牛下地。
他的動作嫻熟,牛也聽話,只見那鐵犁在他的掌控下,就像一條靈活的游魚,在土地里穿梭自如,翻起的黑土就像黑色的綢緞一樣漂亮。比賽結(jié)束后,大家都圍著老王取經(jīng),問他是怎么把地犁得這么好的。老王就會笑著說,沒啥訣竅,就是平時對鐵犁用心,對土地用心,把它們都當成自己的伙伴一樣。
還有村里的寡婦劉嬸,一個人拉扯著幾個孩子,家里的地全靠她和那把鐵犁。每年春耕秋收,她都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辛苦。但劉嬸從來沒有抱怨過,她總是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家,靠著那幾畝地,硬是把孩子們都養(yǎng)大了,供他們讀書識字。那把鐵犁在她手里,仿佛也有了不一樣的力量,承載著一個母親的堅韌和對生活的希望。
這些故事在村里口口相傳,鐵犁也成了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見證著每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也見證著這個小山村的興衰變遷。
第八章:土地的饋贈
張叔一輩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土地對于他來說,既是生活的依靠,也是情感的寄托??恐前谚F犁,他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土地也回饋給他滿滿的收獲。
每到秋天,田間的莊稼成熟了,金黃的麥穗、沉甸甸的玉米棒子,還有那掛滿枝頭的紅薯,都是土地給予他們的饋贈。張叔看著那豐收的景象,心里的喜悅溢于言表。
他會帶著一家人來到田里,開始收割莊稼。孩子們在地里嬉笑玩耍,幫忙撿著掉落的麥穗,張叔和老伴兒則忙著收割、捆扎,大家齊心協(xié)力,把一年的勞動成果都收回家。
那些收回來的糧食,一部分留著自家吃,一部分拿去賣了換錢,供孩子們上學、添置生活用品。張叔覺得,這都是土地的恩情,是那把鐵犁帶著他在土地上揮灑汗水,才換來的這些收獲。
即使后來鐵犁漸漸被閑置了,張叔對土地的感情也絲毫沒有減少。他還是會時常去田里走走,看看那一片曾經(jīng)熟悉的土地,如今雖然換了別人耕種,可依然充滿生機,依舊在孕育著新的希望。
第九章:鐵犁的新生
在博物館的那次相遇后,張叔心里一直惦記著那把鐵犁。他想著,雖然它已經(jīng)不再用于實際的勞作了,但它有著這么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它才是。
張叔聯(lián)系了村里的小學,和校長說了自己的想法,想把自己家里那把閑置的鐵犁捐贈給學校,讓孩子們能直觀地了解過去的農(nóng)耕文化。校長聽了非常高興,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于是,張叔把那把鐵犁從角落里找了出來,仔仔細細地清理了一遍,雖然它已經(jīng)有些破舊了,但在張叔的眼里,它依舊散發(fā)著獨特的光芒。他把鐵犁送到了學校,學校專門開辟了一個農(nóng)耕文化展示角,把鐵犁放在了最顯眼的位置,還配上了一些文字介紹,講述著鐵犁在過去農(nóng)耕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孩子們對這把鐵犁充滿了好奇,圍在展示角前,聽老師講述著張叔那一代人用鐵犁勞作的故事,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過去那艱苦又充滿希望的歲月。那把鐵犁,也在這個小小的校園里,迎來了它的新生,繼續(xù)發(fā)揮著它的價值,傳承著農(nóng)耕文化的記憶。
第十章:歲月的延續(xù)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叔的孫子也慢慢長大了,他始終記得爺爺給他講的那些關(guān)于鐵犁的故事,對農(nóng)耕文化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學校里,他積極參加各種與農(nóng)耕文化相關(guān)的活動,還會把從爺爺那里聽來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他和同學們一起,在學校的小菜園里,學著用小鋤頭、小耙子翻地、種菜,體驗著農(nóng)耕的樂趣,也感受著先輩們的艱辛。
張叔看著孫子的成長,心里無比欣慰。他知道,那把鐵犁所承載的記憶和情感,已經(jīng)在孫子的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會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地生根發(fā)芽,延續(xù)下去。
而那展柜里的鐵犁,依舊靜靜地待在博物館里,每天迎接著來來往往的參觀者。它身上的每一道劃痕,每一處磨損,都像是歲月留下的印記,向人們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也承載著人們對土地、對生活的那份永恒的熱愛與眷戀,讓這份記憶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不會消逝。
在這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世界里,鐵犁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物件,但它所蘊含的精神和文化,卻如同那翻起的土地一樣,孕育著希望,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成為人們心中永不磨滅的珍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