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xù)有人進來,有帶著民宿設計圖的建筑師,有捧著地方戲曲譜子的老藝人,還有幾個大學生模樣的年輕人,說想開發(fā)非遺手作體驗項目。茶桌周圍漸漸坐滿了人,起初的拘謹被茶香沖淡,討論聲越來越熱烈。
"我在古鎮(zhèn)租了個院子,"戴眼鏡的男生推了推鏡框,"但游客總覺得體驗感不夠。"做直播的姑娘接話:"我去拍過很多老手藝,其實游客缺的是能沉下心的講解。"老陳在筆記本上記著,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用的還是爺爺那支狼毫筆。
傍晚送客人離開時,李伯在門口抽煙。"以前你爺爺在這兒,三教九流都能坐下喝杯茶。"老人吐著煙圈,"現(xiàn)在看你們年輕人說話,倒有當年的意思了。"老陳笑著遞過剛泡的龍井:"李伯,以后這兒天天都熱鬧。"
打烊后他整理茶室,發(fā)現(xiàn)茶桌底下粘著張便簽,是那個直播姑娘留下的:"謝謝您的茶,我決定先從記錄老茶農(nóng)的生活開始。"老陳把便簽夾進爺爺?shù)墓P記本,窗外的月光落在"守拙"紫砂壺上,仿佛爺爺溫和的目光。
四、茶湯里的風浪
第三周沙龍出了岔子。做民宿設計的小張帶來個投資人,酒過三巡后對方拍著桌子:"把你那破院子拆了重建,搞成網(wǎng)紅打卡地,保證半年回本!"小張漲紅了臉:"那是百年老宅,不能拆!"
老陳默默給兩人續(xù)上茶:"我爺爺炒茶時,總說要看火候。"他指著墻上的老照片,"當年有人勸他把茶館改成錄像廳,說能賺快錢,他說茶要慢慢泡,生意要長遠做。"投資人訕訕地笑了,臨走時塞給小張張名片:"再想想方案,下次帶過來討論。"
暴雨天的沙龍人不多,做研學項目的林老師卻帶來個好消息:"縣里批了我們的非遺體驗基地!"她掏出合作協(xié)議,"要不是上周在這兒認識做文創(chuàng)設計的小王,根本拿不出這么完整的方案。"老陳給她倒了杯滾燙的祁門紅茶:"我爺爺說,茶聚有緣人。"
王強突然造訪那天,正趕上一群年輕人在討論鄉(xiāng)村振興項目。"陳總,您這沙龍倒真做成了。"他看著墻上貼滿的合作意向書,語氣復雜,"上周那筆文旅公司的采購訂單,對方負責人說就是沖您這茶館來的。"
老陳遞給他杯剛沏的毛峰:"嘗嘗?這是上周黃山來的茶農(nóng)送的。"他指著窗邊的書架,"你看那本《鄉(xiāng)村旅游運營手冊》,是咱們市文旅局局長送的,說當年在這兒喝的每杯茶,都記著呢。"王強捧著茶杯的手頓了頓,"我讓市場部也派人來學習學習?"
深夜整理茶室,老陳發(fā)現(xiàn)茶桌的月牙形豁口被人用木料小心填補過,還刻了圈細密的花紋。李伯的拐杖聲在門口響起:"我那做木匠的孫子弄的,說這叫承舊立新。"老人笑著遞過個布包,"新采的雨前茶,你爺爺指定的那家。"
五、茶灶永溫
秋分那天,沙龍來了位特殊的客人。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拄著拐杖,由孫女攙扶著進來,一眼就看到墻上的老照片:"這是1987年拍的吧?那天我在這兒等火車,你爺爺給我泡了杯茶,沒收錢。"
老陳趕緊搬來太師椅:"您坐,我給您泡今年的新茶。"老人喝著茶,從包里掏出個布包:"我是做古建筑修復的,聽說你們在搞鄉(xiāng)村文旅,這些圖紙或許用得上。"他指著其中一張,"這是瀕危的榫卯結構,年輕人很少見過了。"
年底的總結會上,王強展示著數(shù)據(jù):"與沙龍合作的文旅項目,帶動二手車銷量提升了23%。"他翻到下一頁,"更重要的是,客戶滿意度創(chuàng)了新高,很多人說我們懂行又實在。"
除夕夜,老陳帶著妻兒來茶館。兒子趴在梨木茶桌上,用手指臨摹"守拙"二字。妻子拿起爺爺?shù)墓P記本:"爸,你看這頁寫的,阿芳說要開分店,我說先把眼下的茶泡好。"窗外的煙花照亮門楣,"陳記茶灶"四個字在夜色里格外溫暖。
年初一的清晨,老陳像爺爺當年那樣,早早打開茶館門。銅鈴清脆作響,他給自己泡了杯茶,翻開新的筆記本寫下:"今日立春,新茶要上市了。來的都是客,茶要趁熱斟。"陽光穿過玻璃窗,在茶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仿佛無數(shù)雙眼睛,溫和地注視著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