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
1
月,共青團山東省委一聲令下,濟寧、青島、惠民、菏澤、昌濰、煙臺、臨沂七個地市的
3507
名共青團員和優(yōu)秀青年積極響應。
他們懷揣著改造自然、建設家園的堅定信念,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孤島,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造林大軍。
這些青年們告別了舒適的家鄉(xiāng),告別了親人朋友,來到這片陌生而荒涼的土地。
他們有的剛剛走出校園,有的是工廠里的青年骨干,還有的是農(nóng)村的優(yōu)秀青年,但此刻,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
孤島造林會戰(zhàn)的戰(zhàn)士。
他們抵達孤島后,來不及休息,便立刻投入到緊張的造林工作中。
沒有住房,他們就自己動手搭建簡易的窩棚;
沒有工具,他們就四處籌集,哪怕是最簡陋的鋤頭、鏟子,也能被他們用得得心應手。
每天天還沒亮,他們就扛著工具走向造林工地,披星戴月而歸,手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身上也沾滿了泥土,但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
那是一個鐫刻在歲月深處的日子,對參加孤島造林會戰(zhàn)的團員青年們而言,永生難忘。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破薄霧,灑在這片無人問津的孤島之上,眼前的景象令人心頭一沉
——
遍地是裸露的黃土與碎石,稀疏的枯草在寒風中瑟縮,偶爾能看見被風沙侵蝕的斷木,連飛鳥都不愿在此多作停留。
可這荒涼并未澆滅青年們的熱情,他們身著洗得發(fā)白的工裝,胸前的團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眼神里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臉上洋溢著朝氣蓬勃的笑容,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這片土地披上綠裝的模樣。
造林會戰(zhàn)的號角一吹響,青年們便迅速投入戰(zhàn)斗。
他們兩人一組、三人一隊,分工明確又默契配合。挖坑時,鐵鍬深深扎進堅硬的土地,每一下都使出全身力氣,汗水順著臉頰滑落,滴進泥土里;
栽苗時,小心翼翼地將樹苗放入坑中,仔細調(diào)整根系的位置,確保樹苗能穩(wěn)穩(wěn)扎根;
填土時,雙手緊握鐵鍬,把土一點點壓實,不讓土壤留有空隙;澆水時,提著沉甸甸的水桶,沿著樹苗根部緩緩傾倒,每一滴水分都飽含著他們的期待。
每一個動作都嫻熟利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得一絲不茍,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劈開荊棘建新舍,定教荒島變綠洲”,這句豪言壯語被青年們寫在木板上,立在造林地的入口處,也深深印在每個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