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查明的
畝土地(1259
平方公里),每一寸都承載著膠州的過去與現(xiàn)在。
翻開膠州的歷史,每一個紀年都像一粒珍珠,串聯(lián)起千年的歲月。
夏商時期,這里是萊夷之域,先民們在三里河旁耕作、制陶,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三里河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交相輝映,西黃姑庵的西周墓葬、牧馬城的遺址,都藏著那時的文明印記。
周初時,東有莒國、西有介國,膠州在兩國之間,漸漸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唐代的板橋鎮(zhèn),是膠州歷史上的
“高光時刻”。
膠州大白菜俗稱"膠白膠菜",已具有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遠在唐代即享有盛譽,后傳入日本、朝鮮,被尊為"唐菜"。
那時的碼頭商船云集,來自各地的貨物在這里集散,外國商人的身影穿梭其間,帆影與吆喝聲交織,讓板橋鎮(zhèn)成了北方重要的港口,也讓膠州的名字,隨著商船的航線傳向遠方。
到了宋代,這里設為膠西縣,延續(xù)著港口的繁華;公元
1227
年,膠州之名正式確立,從此,這個名字便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
明清時期的膠州,文風鼎盛。109
名文進士、23
名武進士,還有武狀元王元浩,是膠州人崇文尚武的見證;
115
明明清武舉人,民國時期的匡常修道士及百余名武林高手,讓膠州的武術(shù)文化代代相傳。
那時的膠州城,1375
年(明洪武八年)用磚石砌成的內(nèi)城,周長
2
公里、高
7
米、厚
4
米,護城池寬
8
米、深
5
米,東迎陽門、南鎮(zhèn)海門、西用城門,守護著城里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