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畫就堆成了小山。吳精明又聯(lián)系了更多的商人,把畫批發(fā)給他們,運往各地。商人一看畫的價格便宜,數(shù)量又多,都搶著進貨。
一時間,蘇州府乃至周邊州縣的市場上,到處都是
“雙荷堂”
的荷花圖。
以前,趙阿狗的荷花圖賣十文錢一張,還供不應求?,F(xiàn)在,“雙荷堂”
的畫只賣兩文錢一張,比一張草紙還便宜。
老百姓一看這么便宜,都爭相購買,有的買回去貼在墻上當裝飾,有的買回去給孩子當練字紙,還有的甚至買回去當包裝紙。
那些靠賣畫為生的畫匠可就慘了。他們的畫都是一筆一劃畫出來的,成本高,賣得也貴,根本競爭不過
“雙荷堂”
的畫。
不到一個月,就有好幾家畫坊倒閉了。
有個老畫匠,畫了一輩子荷花,看著自己的畫沒人買,氣得直哭:“這是什么世道??!好好的畫沒人要,這種亂七八糟的東西倒成了香餑餑!”
更亂的還在后面?!半p荷堂”
的畫賣得火,不少人就動了歪心思,開始仿冒他們的畫。這些仿冒者更省事,直接用木板刻個荷花的形狀,蘸上墨往紙上一印,就當成
“雙荷堂”
的畫賣。
有的甚至連墨都不用好墨,用的是摻了水的墨汁,畫出來的荷花沒幾天就褪色了,變成了一張白紙。
市場上的荷花圖越來越多,真假難辨。
老百姓買回去,有的是假的,有的是褪色的,都怨聲載道。商家也苦不堪言,進的貨里有一半是假貨,賣不出去,只能自己賠錢。
為了區(qū)分真假,有人就請來了所謂的
“專家”
鑒定。這些專家,其實大多是些不學無術的家伙,平時靠給人鑒定字畫騙錢。
他們拿著
“雙荷堂”
的畫,左看右看,裝模作樣地說:“這個……
墨色不對,是假的!”“這個……
花瓣的形狀不對,也是假的!”
可他們哪里知道,“雙荷堂”
的畫本來就是用屁股畫的,根本沒有什么
“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