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廳的角落,還有一些珍稀昆蟲的標本被精心陳列在透明的玻璃盒中。
一只中華大刀螂的標本停留在一片蘆葦葉模型上,它的身體呈翠綠色,與蘆葦葉的顏色融為一體,細長的前足如同兩把鋒利的鐮刀。
上面布滿了細小的鋸齒,頭部呈三角形,復眼巨大而突出,仿佛正警惕地觀察著周圍的環(huán)境,連翅膀上細微的脈絡都清晰可見,讓人想起它在濕地草叢中靜靜潛伏,等待獵物出現的模樣。
旁邊的鳳蝶標本則色彩艷麗,翅膀上的花紋如同精心繪制的圖案,黑色的底色上點綴著鮮艷的藍色與黃色斑點,邊緣還帶著淡淡的白色紋路,翅膀微微張開,仿佛剛停落在花朵上,翅膀上的磷粉在燈光下泛著七彩的光澤,美得讓人移不開眼。
每一件標本都像是有了生命,它們或靜立、或奔跑、或飛翔、或游動,將黃河口濕地與海洋的生態(tài)畫卷生動地展現在眼前。
人們在展柜前駐足,有的輕聲討論著動物的習性,有的拿出手機仔細拍攝,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
我站在丹頂鶴標本前,看著它展翅的姿態(tài),仿佛能聽到它在濕地中發(fā)出的清脆鳴叫,感受到黃河口生態(tài)的蓬勃生機。
這里的每一件標本,都是黃河口生命的縮影,承載著這片土地的生態(tài)記憶,讓人在觀賞中不禁心生敬畏,也更加珍惜這份大自然的饋贈,遲遲不愿離開。
回廠的路上,道路彎彎曲曲地向遠方延伸,兩旁是低矮的灌木叢與成片的蘆葦,風吹過,蘆葦發(fā)出
“沙沙”
的聲響,像是在指引著方向。
我放慢車速,車輪碾過不平的路面,發(fā)出輕微的顛簸,卻絲毫沒有影響心情
——
這種原生態(tài)的路況,反而讓人更貼近這片土地。
一路向西行駛,沿途偶爾能看到幾臺
“磕頭蟲”
在遠處的鹽堿地里忙碌,金屬的機身在陽光下泛著光澤,與周圍的自然景致形成奇妙的和諧。
不知行駛了多久,眼前的景象忽然發(fā)生了變化。
原本稀疏的植被漸漸變得茂密,一抹濃郁的綠色從遠方的地平線處蔓延開來,隨著車子不斷靠近,那片綠色愈發(fā)清晰
——
竟是一片幽深浩瀚的刺槐林帶!
它像一片綠色的海洋,在天地間鋪展開來,一眼望不到邊際,讓人瞬間被這份突如其來的驚喜所包圍。
后來才知道,這片刺槐林帶綿延上百里,是我國華東地區(qū)最大的人工刺槐林。
站在林帶邊緣,仰望那些高大的刺槐樹,樹干粗壯挺拔,樹皮呈灰褐色,帶著深淺不一的紋路,像是老人布滿皺紋的臉龐,訴說著歲月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