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客戶催得緊,車間里的機器就得連軸轉,工人們輪班倒,我也得在旁邊盯著,生怕哪個環(huán)節(jié)出點岔子。
畢竟這保溫管是要用到各種管道保溫工程上的,質量不過關,不僅砸了廠子的招牌,還可能給客戶帶來安全隱患,那可擔當不起。
再就是外出工地補口。這活兒可比在廠里生產辛苦多了,完全看天吃飯。
保溫管在工地連接的地方,得做好補口處理,不然熱量流失不說,還容易受潮損壞。
工人們得背著工具,在工地上來回奔波,有時候是在暴曬的露天場地,有時候是在狹窄的地溝里,環(huán)境別提多惡劣了。
遇到刮風下雨的天氣,更是難上加難,既要保證補口的密封性,又得注意自身安全。
我時常得跟著去工地看看,協調各方的進度,解決現場遇到的突發(fā)問題,比如材料不夠了,或者補口的工藝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一天跑下來,渾身都是土,累得只想癱在椅子上。
要說最讓人費神的,還得是生產生物質顆粒。這活兒工序最多,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哪一環(huán)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最終的成品質量。
首先是過篩子。原材料大多是秸稈、木屑之類的,里面難免會混進一些雜質,比如小石子、金屬碎片,還有一些比較大的硬塊。
過篩子就是要把這些東西都篩出去,不然不僅會影響顆粒的純度,還可能損壞后面的機器。篩子得定期清理,不然篩孔被堵住了,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有時候原材料比較潮濕,還會結塊,工人們就得用工具把結塊敲碎了再篩,光是這一步,就夠忙活的。
過了篩子,接下來就是烘干。原材料的水分含量必須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太高了不行,太低了也不行。
水分太高,壓制成顆粒的時候容易粘連,成型效果不好;水分太低,原材料又太脆,容易碎,同樣影響顆粒的質量。
烘干設備得時刻盯著,溫度、濕度都要精準控制。有時候一批原材料的水分不均勻,還得分批烘干,反復測量,確保每一份材料都達標。烘干后的材料還得冷卻一下,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這期間也得小心,別讓材料再次受潮。
最后就是進入顆粒機壓制成型了。這可是整個生產過程的關鍵一步。
材料進入顆粒機后,通過模具被擠壓成圓柱形的顆粒,出來的時候還帶著溫度。
得檢查顆粒的硬度、長度是否符合標準,有沒有出現斷裂、變形的情況。顆粒機的模具和壓輪是易損件,得經常檢查磨損情況,及時更換,不然生產出來的顆粒質量就會不穩(wěn)定。
有時候材料的配比不合適,還得調整配方,反復試驗,直到生產出合格的顆粒。
你看,就這么一個小小的廠子,二十六個人要撐起這三項工作,每天都跟打仗一樣。
但看著產品一批批生產出來,客戶滿意的反饋傳來,心里還是挺踏實的。雖然累點,但這就是咱的營生,得好好干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