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的美,不僅在山河與歷史,更在代代相傳的文化里。
膠州秧歌,又稱
“扭斷腰”“三道彎”,1764
年,包煙屯村趙姓、馬姓兩家逃荒關(guān)東,途中以邊舞邊唱的形式乞討賣唱,這便是秧歌的雛形。
1864
年,樓子埠村劉彩創(chuàng)立第一個秧歌班,從此,膠州秧歌在街頭巷尾生根發(fā)芽,鼓點一響,扇帕翻飛,扭出的是膠州人的熱情與樂觀,1954
年赴京演出、1959
年拍成紀錄片,讓這份文化瑰寶走向了更大的舞臺。
膠州剪紙,是指尖上的藝術(shù)。民間藝人高友三、臧蘇,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剪出花鳥魚蟲、人物故事,將膠州人的生活智慧與美好向往,融入每一個圖案里。
小時候,奶奶曾用剪紙裝點窗戶,紅彤彤的窗花映著燈光,成了我童年最溫暖的記憶。
還有那些藏在地名里的故事:城子村東的
“介亭”(望海亭),曾是膠州八景之一
“介亭春樹”,如今雖已荒廢,卻仍能想象當年春日里的生機;
碼頭村,明清時是北方重要港口,在營房鎮(zhèn)與河套鎮(zhèn)交界處,曾見證過商船云集的繁華;
東營村,明代便是海上通道的重要堡壘,煙墩、煙炮守護著家園,村北明水灘曾是石河場煎鹽之地,嬴政十三年(公元前
234
年)的煙香,仿佛仍在空氣中彌漫;
鋪集,公元
269
年黔陬縣城遷至此地,膠河邊的元代古剎黔陬,倒映著
“膠河澄月”
的月色,成了膠州八景的經(jīng)典;
柏蘭村,500
年歷史的柏蘭小香油香飄千里,村北的柏蘭將軍墓,相傳是韓信追齊王田橫時留下的遺跡,藏著千年的傳說;
婁敬庵村,西漢建信侯婁敬死后葬于此,婁敬墓的存在,讓這片土地多了幾分歷史的厚重;西黃姑庵村,西周墓葬遺址雖曾被盜,卻仍能感受到遠古的氣息;
里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