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鶻產(chǎn)的騎兵沖上來。
潘小安他們也抽出大刀。親衛(wèi)兵的刀,從早先的長刀,到后來的彎刀,再到現(xiàn)在的大刀。
這刀也是經(jīng)歷了幾次變化。長刀不適合馬上近戰(zhàn),對于武藝的要求更高。
彎刀更適合韃靼人使用。中原人還是喜歡用直刀。
而這種大刀,就剛剛好。一米多長,十五公分寬。刀背厚,刀刃鋒。
騎馬時,大刀背在身后,只要一低頭,就能很快的拔出來。
鐵骨朵對陣大刀。
安國騎兵的盔甲,可以抵御鐵骨朵,雖然被震的骨頭疼,但總不至于丟了性命。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懵頭不傷腦。
但女真人的盔甲,卻抵擋不住大刀。他們的盔甲,其實就是熟制的皮革。
這時候的女真人,和野人也沒有差多少。他們幾乎沒有工業(yè)基礎(chǔ)。
阿鶻產(chǎn)心情復(fù)雜。他看著自己的部將,一個個倒下,難受的要死。
他將馬上的骨朵,一只只向潘小安打來。
潘小安俯身在黑棗馬上。這馬聰明,帶著潘小安躲閃。
潘小安也是接連打出三枚飛石。
一枚打在馬的眼睛上,一枚打在阿鶻產(chǎn)的手腕上。還有一枚打中他的胸口。
戰(zhàn)馬吃痛,揚起前蹄。
阿鶻產(chǎn)摔落馬下。
沒等他的侍衛(wèi)前來營救,就被司巴達一刀砍死。
女真人見頭領(lǐng)被殺,氣勢輸了一半。安國騎兵趁機掩殺。殺的這些女真人,人仰馬翻,死傷無數(shù)。
潘小安收攏軍隊,向堡壘進攻。這些躲在土樓里的弓箭手,還挺狡猾。
他們依托地利,射冷箭。
直到潘小安派出盾牌兵,拿著火藥前去。幾聲爆響之后,躲在堡壘里的弓箭手,就魂飛魄散。
其他堡壘里的弓箭手,就嚇得舉手投降。
這一個個大煙筒似的堡壘,也虧他們能想出這種防御工事。
潘小安帶隊進入東丹國。
東丹國貴族們,帶著族人和家仆抵抗。但這些人手里的武器,更加不堪。
很多人手里還拿著榆木棍,棗木棍。
司巴達帶著土著勇士,前去廝殺。他們作戰(zhàn)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