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自然是秦時。
她跟隨姬衡才一踏入這冷清清的偏殿,便見一個穿著臟兮兮白衣、蓄著長胡須的中年男人站在那里,臉色青白,慘慘然的發(fā)呆。
饒是此刻驕陽艷艷,卻仍是叫人心頭一寒。
她說那句【怨鬼】當真不摻雜有色濾鏡,就連姬衡內心都頗為贊同,因而越發(fā)不悅。
——似秦卿這等大才,又是有那般奇遇,卻仍是直言長生無望。
他觀對方并未說謊,因而欲得長生,必定千難萬難,以至于常人根本難以得到。
既如此,這曾在殿上大放厥詞的方士又有何用?
若非要長久驗看朱砂等功效,他此刻早已命人拉下去砍了了事。
畢竟這泱泱大秦,還未有人敢騙到他的頭上。
但秦時卻頗為舍不得。
此時的方士,因要跟人排布命理,說些玄之又玄的話,因而除了基礎化學物理等,基本上個個都精通數(shù)理之道。
這在如今的秦國,除掌管稅收糧草的治粟內史和少府部分人之外,其他地方十分難尋。
更何況,秦時看中的也不是他的數(shù)理之能,而是在數(shù)理基礎上衍生的炸爐之法。
畢竟她所知道的,也只是被唐代孫思邈收錄在《丹經內伏硫黃法》中的民間黑火藥配比——
一硝二磺三木炭。
這類配比需要一斤硝石,二兩硫磺,三兩木炭。
倒確是按照一斤16兩的規(guī)格來流傳的,配比也十分科學:硝酸鉀75%,硫磺10%。木炭15%。
但是這份黑火藥配比出來的威力如何,秦時并不清楚。
火藥配出來之后該怎么使用,也仍是需要經過精密測算的,后續(xù)改進工作更是不可或缺。
既如此,如今這有數(shù)算基礎的炸爐人才,能多儲備還是多儲備一些吧。
實在不行,炸了也比直接砍頭要經濟實惠。
她這些心心念念,姬衡是沒察覺出來的。
他心中,秦時仁善有加,雖難成大事,卻也格外令人安心。
因而此刻只將目光專注在茅生身上,艴然不悅:
“仙師入咸陽宮已近旬日,寡人聞聽已得金丹一枚,不知服下可有飄飄欲仙之感?”
便是傻子也能聽出秦王不悅了,更何況這段時間遭受的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