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里的人腦子都很活泛,你看那些漁夫,他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撐船比打魚掙錢,所以都開始撐船了?!?/p>
“那些魚娘,她們也不曬魚網了,改了日常,給過往的客人提供冷飲吃食?!?/p>
“有些人甚至上島做起了腳夫,這樣的地方,會是不讓女人打扮的地方嗎?”
“我覺得吧,他們不是不讓女人打扮,而是以前根本顧不上,純粹是大環(huán)境擺在那里,由不得自己。”
“眼下雖然這打扮方面的東西也沒有跟上來,但是隨著客人越來越多,他們就會意識到妝面的重要性。”
“一條干凈的船或許能拉更多的客人,一件干凈漂亮的衣服或許能吸引更多的客人,利益驅使下,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往這個方向去靠?!?/p>
商業(yè)貿易是促發(fā)行業(yè)大變革的基石,很多行當都由此誕生,人的身份發(fā)生變化,從漁民變成了船工,面對的對象不一樣,對他們自己的要求也會不同。
“嫂嫂,要我說啊,你大可放心,撒開手去做吧?!?/p>
一切都還在發(fā)展的萌芽階段,以后大家會越來越注重行容舉止,而女人在這方面又尤其敏感,勢頭可謂是一片大好。
隨著客流量越來越多,大家都是來自于五湖四海,看什么都一眼生,并不會對當地的東西特別了解。
‘眼緣’或者說‘好看’‘好玩’‘有趣’此類的東西會越來越重要。
一些擺件,一些噱頭,甚至可能只是一個名字,這么些細節(jié)會被無限放大。
沈曼看向不遠處那個有著小貓木偶的攤子,她也看過幾次了,明顯那個攤子的客人比較多。
一個是大家的東西其實都一樣,同質化嚴重,對于客人來說挑誰家的都可以,一個則是那個貓偶很受小朋友們的喜歡。
小孩子拉著家長,問他們去哪里吃,他們肯定會說去小貓家吃。
沒什么不能理解的,特殊意味著記憶點,意味著樂趣,而且那家的店主很會觀察人,能注意到客人的微小動靜。
“真的嗎?你說了我就放心了,我其實也覺得不是那樣的,但我自己一個人的想法,會有點不自信。”
沈曼明白,需要認同感,她雖然不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但本質上還是經驗缺乏,而且這里環(huán)境又陌生。
“曼曼,我和你說,你之前不是打聽了擺攤的事情嗎?我想過了,你不要擺攤了,趁著咱們的店在裝修的這段時間,我在這邊擺攤,先賣飾品,然后找機會再賣女裝?!?/p>
比起沈曼去擺攤,她去更有意義些,而且多少都算是收入。
段覓覓比較過了,與其沈曼去折騰這些事情,不如她去。
做生意是她的想法,不是沈曼的。
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和她一起折騰。
與其讓沈曼花費時間去擺攤,不如她去多多識字,看書。
以后要正式開店,沒人記賬可不行。
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考慮,沈曼都不用想去擺攤,她去。
她去是最合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