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曼開始寬慰自己,要說她憑空給自己喂雞湯的本事,那是可圈可點的。
她總能找到一些個‘理由’說服自己。
路是走出來的,只要命還在,總有機會往上走。
。。。
沈曼回到了院子的時候一看段覓覓不在,在門口轉了兩圈后干脆坐在門檻上吹風,順便看一下大家都在干什么。
根據(jù)她最近一段時間的了解,這邊工坊的業(yè)務內容很多且很雜。
大的比如說造屋子,裝修屋子,家具制作,家具維修等等,都是他們的活計。
小的比如說掃帚,簸箕,簍子,砂鍋,此等日常用品制造,也是他們的活計。
工坊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城區(qū)的基礎本身,是城區(qū)制造業(yè)的集中體現(xiàn)。
漁場,工坊和商行并稱為渠薈城的三條生命基線。
說起工坊內部的成員們,就那群師傅,他們的身份其實也很復雜多樣。
他們不是單一的職業(yè)人,按照地球那邊的職業(yè)來劃分的話。
他們更接近于地球那邊的設計師,工程師以及各種匠人,工人的集合體。
很少有人只會一樣東西,大多數(shù)人都是什么都干一點,什么都懂一點。
哪里需要他們,他們就能往哪里靠,屬于全能人才。
他們設計產品,同時繪制圖紙,然后他們還能制作樣品。
有些樣品如果商行愿意接收,那就量產,分發(fā)給相對應的店鋪進行售賣。
有些樣品商行覺得不賺錢,那這些個就不會接收。
沒能推出去的東西他們就只得當是自己做來玩玩,方便的話鄰里之間賣一點。
好比之前的魚油燈,沒有注意數(shù)量就做多了,那就需要自己看著處理,賣也行,自用也行。
就沈曼看來,這邊的工坊十分自由。
好像說他們里面的成員是拿月例,也就是有基礎工資。
無論這個月誰干活了誰沒干活,只要‘出勤率’到位,都能拿到一部分基礎工資。
與此同時,干活的那個有額外的績效,也就是可以拿‘項目’分成。
他們接到某個項目,工坊總部會安排誰誰誰接活。
那這些干活的師傅們在拿到這個項目的錢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