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郎摸著父親的鏢囊,低聲說:“爹,我等您回來”。
忽然有人唱起平遙民歌,調子蒼涼,混著燭火噼啪的聲響,一些游客的眼淚都不知不覺落了下來。
這里沒有舞臺的邊界,大家站在石階旁,仿佛真的成了圍觀的街坊,看著一群普通人走向注定的悲劇。
游客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
跟著人流拐進趙家大院,燭火正映著滿院的綢緞。
“姑娘們,幫趙家挑塊布料做嫁衣吧!”
身著旗裝的婦人端著托盤走來,托盤里疊著青、紅、藍三色綢緞。
蘇醒的指尖撫過大紅綢緞上的暗紋,婦人立刻笑道:“姑娘眼光好!這是潞綢,當年專貢宮里的?!?/p>
旁邊的游客阿姨選了寶藍色,婦人便順勢說:“這色配銀飾最好,平遙銀樓的手藝可是一絕?!?/p>
說話間,已將布料塞進她們手里,仿佛真的在為即將遠行的鏢師家眷籌備嫁妝。
鏢師們正給家人遞“平安符。
一位絡腮胡的鏢師走到張彩鳳面前,將一張寫著“順遂”的木牌塞進她手里。
“姑娘,幫我收著這符,等我們回來取?!?/p>
他眼里的懇切太過真實,張彩鳳下意識攥緊木牌,竟忘了回應。
一個老奶奶紅著眼眶給鏢師孫子送上行囊,轉身時悄悄抹了淚……
此刻的共情,比任何臺詞都更戳心。
“血脈傳承”的場景,昏暗的空間里,數(shù)十名女子盤坐在蒲團上,輕聲講述著生育的故事。
光影在她們臉上流轉,從少女的羞澀到母親的堅韌,那些細碎的呢喃漸漸匯成洪流——正是這生生不息的煙火氣,讓232條人命的犧牲有了沉甸甸的意義。
不遠處的窯洞里,嬰兒的啼哭突然響起,刺破了沉重,也點亮了整個空間……
末了走進寬闊的廳堂,百張八仙桌擺滿了平遙牛肉與黃酒,演員們端著酒杯穿行其間,笑著招呼“吃點喝點”。
有人唱起《走西口》,歌聲里沒有悲戚,反倒?jié)M是釋然。
此時大家才驚覺,一個半小時的行走里,竟忘了自己是觀眾,那些塵土、燭火、歌聲,早已將百年前的故事,揉進了呼吸里……
走出劇場時,夕陽已將劇場的輪廓暈染成了暖黃色,城墻的剪影在陽光下沉默。
蘇醒想起那些插進沙盤的木牌,忽然懂了這場演出的深意——它從不是要講一個英雄傳奇,而是讓每個觀者都能觸摸到普通人的風骨,在煙火與生死里,讀懂平遙的魂。
---
pS:在抖音放了《又見平遙》的演出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