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見她聰敏,也非常樂意教導(dǎo)她。
見她進益很大的時候,還會暗自感嘆,若他的太子有武媚娘這樣的頭腦,該有多好。
李世民對武媚娘的寵愛寬容,韋貴妃已經(jīng)忍耐許久。
貞觀十三年二月,
李世民終于按耐不住,下旨再次催促已經(jīng)得到分封的人前往地方就職,語氣非常嚴(yán)肅和緊迫。
雖然這一年多來,他也經(jīng)常私底下催促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朝中的司空,但是李世民封了他為趙州刺史。
而長孫無忌還是長孫皇后的弟弟,李世民的小舅子,
長孫無忌就是他心里那個最有影響力又能牽頭的人選。
只可惜,這個小舅子也反對他的分封制。
他催了這么長時間,長孫無忌就是不理他。
最后他也沒有了耐心,干脆就直接下旨了。
接下來,他就又遭到了所有朝臣的反對,
短短三日,奏折如雪花般飄到他的龍案之上。
太子左庶子于志寧在奏折中寫道:皇上,古今早已不同,分封制度不是長治久安之策,望皇上收回成命。
侍御史馬周寫道:世襲制度若施行,后世子孫或愚鈍,品行不端害百姓。若幼子承襲父職,百姓遭殃國不寧。欲罷其位念先人,留之位則罪難掩,顧百姓情何以堪?上策乃賜食邑戶,若真有才授官職,使其世受恩寵榮。
李世民同樣也聽不進這些人的話。
長孫無忌同樣也上奏折,寫道:皇上,自您下詔以來,臣等惶恐不安,李姓宗室更是焦慮難安,坐立不寧。夏、商、周三朝實行封建制度,實乃無奈之舉,因無法有效制衡諸侯,只好以利相誘,此非長治久安之策。兩漢以來,廢封建,行郡縣,方使國家步入正軌。而今,因我等之故,陛下復(fù)用古制,恐亂朝綱。若后世子孫不肖,愚昧無知,觸犯國法,招致滅頂之災(zāi),豈不悲哉?祈望陛下收回賜封世襲刺史之成命,俾臣等得以保全。
盡管大家都強烈反對,李世民仍然是不聽。
后宮與前朝向來是息息相關(guān)的。
韋貴妃自然也知道了這些事。
她柳眉微蹙,說道:“皇上想要實行分封制久已,按時間來看,大概已近十年,前面的九年里皇上都沒有如此堅決的與朝臣抗衡,今日為和態(tài)度如此堅決?恐怕,是皇上身邊出了什么蠱惑他的人吧?”
韋貴妃的話語犀利而明確,如同一把利劍,直刺要害,
她話里的意思很明顯,皇上顯然是受了武媚娘的蠱惑。
朝臣們又豈能愚鈍至此,自然是心知肚明。
于是,眾人的目光如聚光燈一般,齊刷刷地落在了武媚娘這個女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