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你們有過為什么百姓在國家即將滅亡時,大多都是選擇逃亡而非抵抗呢?”
崇禎見眾人分析的差不多了,再次拋出一個問題“按理說,一個國家的人口數(shù)以千萬計,敵人進攻的軍隊也就是十幾二十萬,遠的咱們就不扯了,就以我大明一朝為例,
庚戌之變,俺答汗率軍率軍犯大同,而后從古北口進攻北京,所來不過四萬騎兵而已,
竟然還被圍困八日,殺掠男女二十萬,掠奪牲畜二百萬頭,焚毀公私廬舍八萬處,蹂躪田禾數(shù)十萬頃,搶奪衣物金錢更是無數(shù)。
可從大同到北京城、通州這一帶有多少百姓?四十余縣,十余衛(wèi)所,至少兩三百萬之多,即便是騎兵再厲害,這兩三百萬百姓還弄不死他們?”
“是害怕還是沒有那個能力,還是不想、不愿意?估計都有?!?/p>
“害怕是真害怕,畢竟怕死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兇殘的蒙古騎兵,但不代表沒有辦法,他們騎兵,進城劫掠,就沒有一點辦法嗎?”
“因為他們不愿意,反正劫掠的都是大戶人家,這些大戶人家都是平日里欺壓、剝削他們的,現(xiàn)在敵人將這群人給干掉了,對他們算是好事兒吧,
而自己又沒有幾分地,家產(chǎn)更是沒有,只要躲在地窖,一兩日后敵人就離去了,
差點的,房屋被焚毀,家具被砸爛而已,重新建就是了,反正也不值什么,
運氣好的,房屋依舊在,他們生活照舊,而欺壓他們的人死了,日子或許比以前更好過一些了,這些諸位認同吧!”
群臣沉默了。
皇帝的這些分析他們不知道嗎?
自然是知道的,但沒有絲毫的辦法,因為這從根兒上造成的。
這個根就是制度的殘酷性、奴役、剝削等等,逼的百姓們只能借助敵人的手干掉上面的那群人。
您讓一群長期被奴役、剝削的百姓替上面的人賣命,可能嗎?
“但是,如果說百姓們都是住的三合院,幼有所教,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勞有所得,吃飽穿暖有余錢,商事繁榮發(fā)展,對商人沒有歧視,所有人都一視同仁,
如果有外敵入侵時,國庫有困難時,他們會不會傾盡家財給國家,幫助國家渡過難關(guān)?
甚至說,百姓們和商人會不會紛紛參軍,上陣殺敵,與敵人肉搏?
半大小伙子、婦女們會主動承擔(dān)后勤、運輸?shù)鹊裙ぷ鳌?/p>
信不信那些在濟慈院的老人會假裝投降,成為伙夫,煮一鍋帶有劇毒的湯粥,拉著敵人一起死亡。”
……
崇禎的一句句話讓群臣頭皮發(fā)麻,渾身起滿了雞皮疙瘩。
實在是皇帝的話太過于震撼了。
而且他們也無法想象皇帝所說的那種場景。
“袁愛卿,你覺得會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