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面對這種情況,缺乏調停能力的“新來的”也只好選擇回到之前偵查的地方,試圖偷襲德軍裝甲車。
不過擁有三種作戰(zhàn)風格的兵人,因為意見不合,而各自采取的行動,卻讓德軍指揮官炸毛了。
………………
首先是后方的炮兵陣地,連番遭到規(guī)模不大的襲擊,給德軍正在不斷開進的部隊,制造了一些小麻煩。
這讓在昨天圍攻戰(zhàn)中,因為蘇軍外圍部隊在關鍵時刻發(fā)動的側翼攻勢,放棄繼續(xù)進攻的德軍指揮官,做出了調離圍攻部隊的決定。
但其行動邏輯卻并不是“掘地武士”希望的,德軍因為物資不濟放棄進攻。
而是德軍指揮官,通過對比昨天和今天蘇軍外圍部隊攻擊方式的改變,以及蘇軍要塞陣地已經基本被攻破,其遠程炮塔也已經很久沒有繼續(xù)開火的情況,做出的判斷。
德軍指揮官認為,蘇軍動用寶貴機動力量,執(zhí)行這種規(guī)模不大,效果不佳,但卻損失巨大的攻擊行動。
是想給已經失去防守價值的要塞中,殘存不多的守衛(wèi)部隊爭取突圍機會。
于是德軍指揮官選擇了將計就計,放開了包圍圈,做出了主力轉移去消滅蘇軍襲擾部隊的姿態(tài)。
好讓蘇軍盡快放棄要塞,以減少己方部隊在最后攻堅中,必然會遭受的損失。
不過德軍指揮官,既沒有理解蘇軍部隊,死守沒有價值孤立陣地的決心。
也不會知道要塞停止對德軍補給路線的炮擊,單純只是因為阿廖沙空投的炮彈耗盡。
更不會知道,昨天和今天蘇軍部隊攻擊規(guī)模和攻擊位置的變化,并不反映任何蘇軍戰(zhàn)役目標的變化。
而是更為直接的因為,發(fā)起攻擊的部隊換人了。
昨天前來攻擊其側翼,以減輕要塞壓力的是阿廖沙調動的蘇軍部隊。
這些蘇軍部隊顯然沒有“掘地武士”瘋狂,敢于以一個連的兵力,襲擊德軍重兵把守的炮兵陣地。
而是采取了蘇軍部隊更為擅長的攻擊方式,大規(guī)模的步兵直接沖擊了正在攻城的德軍。
而現在,不僅僅是之前指揮行動的阿廖沙已經轉移了工作方向,這些發(fā)動側翼攻擊的蘇軍部隊也在昨天晚上,被需要收縮力量進行反擊的集團軍調走了。
于是在各種巧合和三名兵人毫無主動配合的行動下,占據絕對優(yōu)勢的德軍指揮官自己跳進了坑里。
…………
隨后就是趁著德軍放松圍困,從排水通道,摸進要塞的“排骨”開始行動。
要塞守軍,已經被迫放棄的工事與武器,統(tǒng)統(tǒng)被“排骨”修復,然后沒有得到“掘地鼠”連隊幫助的“排骨”,用嶄新的大炮成功和要塞殘存的守軍搭上了線。
并開始按照“排骨”的方針,發(fā)揮火力,瘋狂轟擊德軍部隊。
這就讓原本認為蘇軍準備放棄要塞撤離,因此主動讓開通路,一直頗具貴族風度的德軍指揮官炸毛了。
畢竟戰(zhàn)爭開始時,為了減少損失并保障推進速度,擱置的這個要塞,已經是第二次踐踏他的“好意”了。
…………
第一次是昨天下午,在德國空軍偵察與地面部隊試探進攻,確認要塞缺乏炮彈,無法再對德軍后勤產生威脅時。
德軍指揮官就曾下令,只留下部分警戒部隊看守要塞,以調動更多力量,完成對亞沃羅夫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