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李徹又招募青壯,以工代賑,參與清理街道、修復城防、掩埋尸首等工作,并且每日發(fā)放錢糧。
此舉迅速穩(wěn)定了底層民心,將長安從戰(zhàn)后的蕭條中一點點拉回正軌。
不過李徹也沒有進行更激進的改革,奉國的那些先進政策都沒有實施,長安還是暫時按照老方法管理。
沒辦法,如今天下未定,當以維穩(wěn)為主,不能亂折騰。
長安原守軍和投降的世家私兵則被集中起來,進行嚴格甄別。
那些老弱病殘的,一律發(fā)放路費遣散歸鄉(xiāng)。
而其中部分兵痞、慣犯、以及有任何可疑背景者,直接打入勞役營。
只保留部分身家清白、體格健壯者,打散編入新軍序列進行改造。
同時,李徹又張貼告示,大規(guī)模招募關中良家子弟入伍,許諾優(yōu)厚軍餉。
良家子一直都是最優(yōu)兵源,奉軍的底子雖然是罪徒軍,但那是沒辦法的辦法。
當初的李徹實在是招不到合適的人了,才從罪徒營中選兵。
這就導致奉軍的戰(zhàn)斗力雖然強,但紀律一直成問題,除了李徹誰都不服,花了幾年時間才將這個弊端剔除。
未來的大慶軍隊,有奉軍這一個刺頭就夠了,其余軍隊還是要以良家子為主,紀律的重要性遠大于個體戰(zhàn)斗力。
李徹要的是一支純粹、可靠、戰(zhàn)斗力強悍的新秦軍,作為東征的骨干力量。
長安府衙及下屬各級官吏,也經歷了大換血。
那些頑固依附世家、貪腐無能、或者純粹是墻頭草的官員被悉數(shù)罷黜。
李徹下令,由杜輔機牽頭,從投誠的寒門學子、小吏,選拔一批有能力、有干勁的年輕人充任各級官職,迅速接管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可惜這種寒門學子太少,大慶還沒有科舉,書籍仍被世家壟斷。
像是高員外這樣的家庭才算得上寒門,普通百姓連接觸書籍的可能性都沒有。
不過暫時維穩(wěn)也夠了,李徹已經下令從奉國大學調取一部分畢業(yè)生過來。
不過十天的時間,長安城仿佛脫胎換骨。
雖然戰(zhàn)亂帶來的傷痕仍在,但秩序已然恢復,民心初步歸附。
第十一日的清晨,朝陽初升。
李徹決定留下淮安郡王總管長安軍事,負責繼續(xù)整編新軍、維持防務。
杜輔機則總攬政務,安撫地方、籌措糧草。
并留下了一員偏將和兩千奉軍精銳輔助他們,鎮(zhèn)守長安城。
大軍集結于東門外,玄甲赤旗,刀槍如林,肅殺之氣直沖云霄。
李徹一身戎裝,坐在黑風上,在黑甲親衛(wèi)的簇擁下走出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