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的考古學:論<廣府啲美味>中的飲食詩學與嶺南文化記憶》
文元詩
在當代漢語詩歌的版圖中,粵語詩歌以其獨特的語言質(zhì)地和文化立場占據(jù)著特殊位置。樹科的《廣府啲美味》正是一首以粵語為載體,以廣府美食為題材,深入嶺南文化肌理的詩作。這首詩表面上在贊美粵菜的鮮美,實則通過味覺的考古挖掘,展開了一場關于文化記憶、地方認同和歷史傳承的深刻對話。詩中"個味聞到秦漢至發(fā)達喺唐宋"兩句,恰如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理解整首詩作的文化密碼——廣府美食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部濃縮的嶺南文明史,一種活態(tài)的文化記憶載體。
《廣府啲美味》的語言策略首先值得關注。全詩采用粵方言寫作,這種語言選擇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立場的宣示。在普通話作為主流書面語的背景下,粵語寫作具有天然的"邊緣性"和"抵抗性"。詩中"噈算"、"唔"、"啲"、"叻曬"等粵語詞匯的運用,不僅傳遞了獨特的聲音質(zhì)地,更構建了一個文化認同的標記系統(tǒng)。法國語言學家海然熱曾指出"方言是抵抗全球化同質(zhì)化的最后堡壘",樹科的粵語詩寫正是這樣一種抵抗——通過方言的堅守,守護地方文化的獨特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并非簡單堆砌粵語詞匯,而是精心選擇那些最具表現(xiàn)力的方言表達,如"辣到你贊不堪"中的"贊不堪","筍到你話好嘢"中的"好嘢",這些詞匯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廣府生活氣息,使詩歌在聲音層面就具備了強烈的地方質(zhì)感。
從結構上看,《廣府啲美味》采用了賦體詩歌的鋪陳方式,以不同的廣府美食為章節(jié),層層遞進地展現(xiàn)粵菜的魅力。全詩可分為四個味覺段落:開篇總述廣府美食的整體魅力;其次描寫珠璣巷酸筍鴨的酸辣風味;接著呈現(xiàn)廣州白切雞的原味鮮美;然后贊美珠三角老火靚湯的醇厚;最后將粵菜的歷史淵源推向秦漢唐宋。這種結構安排暗合了中國傳統(tǒng)賦體文學"總—分—總"的寫作范式,同時也模擬了粵菜宴席的上菜順序——從開胃的酸辣,到主菜的原味,再到湯品的調(diào)和,最后以歷史回甘作結。詩人通過這種結構上的精心設計,使詩歌本身成為一席文字的盛宴,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經(jīng)歷了一場完整的廣府美食體驗。
詩中描繪的幾種特色美食,每一種都被賦予了超越物質(zhì)層面的文化象征意義。珠璣巷的酸筍鴨被描述為"辣到你贊不堪筍到你話好嘢酸到你想尋根……",這里的"酸到你想尋根"一句尤為精妙,將味覺的"酸"與情感的"尋根"巧妙連接,暗示廣府美食是連接當代與歷史、個人與族群的紐帶。據(jù)史料記載,珠璣巷是廣府民系的重要發(fā)源地,南宋時期大量中原移民經(jīng)此南下嶺南,酸筍鴨這道融合了中原烹飪技法和嶺南食材的菜肴,本身就是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詩人通過這道菜,實際上在探討廣府文化的形成過程——如同酸筍鴨的酸辣風味,廣府文化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土著文化"發(fā)酵"后的產(chǎn)物。
廣州白切雞的描寫則體現(xiàn)了粵菜對"原味"的追求:"食材原味叻曬鮮嫩爽滑可口舊舊擺到生猛個相……"。詩人特意強調(diào)"原味"的價值,這恰恰是粵菜哲學的核心——對食材本味的尊重,對加工過程中"度"的精準把握。這種烹飪理念背后,是廣府文化中"求真務實"的精神內(nèi)核。白切雞看似簡單,實則最考驗廚師對火候的掌控,這種"簡約而不簡單"的特質(zhì),與嶺南文化中講求實效、不尚虛華的價值取向高度一致。詩人用"生猛個相"來形容擺盤效果,這個"生猛"既是粵語常用詞,又精準捕捉了粵菜追求鮮活的生命質(zhì)感。
珠三角的老火靚湯則被描繪為"啖啖香氣濁鼻點講嘟系老火益曬蘇蝦老堪……"。老火湯作為廣府飲食的代表,其"老火"二字道出了粵人對于時間的獨特理解——慢燉細熬,將時光轉化為滋味。這種烹飪方式反映了廣府文化中的"耐久"哲學,相信時間的力量,崇尚積累的價值。"益曬蘇蝦老堪"一句更點明了廣府飲食文化中的養(yǎng)生智慧,將飲食與健康、家庭倫理聯(lián)系起來。在廣府地區(qū),一煲老火湯往往是家庭情感的紐帶,是代際關懷的物質(zhì)載體。詩人通過對老火湯的描寫,實際上勾勒出了一幅廣府人家的生活圖景。
《廣府啲美味》最富深意的詩句莫過于結尾處的歷史升華:"話時話啲粵菜個味聞到秦漢至發(fā)達喺唐宋五湖四海回甘、回今……"。詩人將粵菜的歷史淵源追溯至秦漢,發(fā)展期定位于唐宋,這一時間敘事并非隨意而為,而是有著堅實的歷史依據(jù)。秦始皇派趙佗南征百越,開啟了中原文化與嶺南的大規(guī)模融合;唐宋時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廣州成為國際商港,四方食材與烹飪技藝在此交匯,形成了粵菜開放包容的特質(zhì)。詩人通過"回甘、回今"的巧妙雙關,既描述了粵菜令人回味的口感特性,又暗示了粵菜文化的歷史縱深——每一次味覺體驗都是與歷史的對話,每一口美食都承載著千年文化的記憶。
從詩學傳統(tǒng)來看,《廣府啲美味》繼承了中國古代飲食詩的傳統(tǒng),但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èi)涵。從《楚辭》中的"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到蘇軾的《老饕賦》,中國文學歷來有將飲食入詩的傳統(tǒng)。但樹科的創(chuàng)新在于,他將地方方言與飲食文化相結合,使詩歌成為文化記憶的活態(tài)載體。這種寫作既是對傳統(tǒng)的致敬,又是對傳統(tǒng)的革新。詩中"五湖四?;馗?、回今"的表述,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種傳統(tǒng)與當下的對話關系。
《廣府啲美味》的價值不僅在于它對廣府美食的生動描繪,更在于它通過味覺這一最日常的體驗,展開了對文化認同、歷史記憶和地方身份的深刻思考。在全球化語境下,地方性知識正面臨被稀釋的危險,樹科的這首詩恰如一份用方言書寫的美食宣言,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于博物館里的標本,而在于日常生活中那些能夠喚起集體記憶的味覺體驗。當我們品嘗一碗老火湯時,我們不僅在感受湯的鮮美,更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廣府啲美味》以其獨特的語言、精巧的結構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通過味覺考古來理解地方文化的詩學路徑。在這首詩中,每一種美食都是一個文化密碼,每一句方言都是一段歷史回聲。樹科用粵語為我們烹飪了一席文字的盛宴,讓我們在品嘗"廣府啲美味"的同時,也品味到了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這種將飲食提升至文化記憶高度的寫作實踐,不僅豐富了當代詩歌的表現(xiàn)題材,也為如何在全球化時代守護地方文化多樣性提供了詩意的解答。